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8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金黃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呈扇形,左右殼對等,殼面有放射粗肋,肋上有6-10長片狀棘凸,越靠近殼頂棘凸漸小而尖銳,成貝棘凸常磨損。殼色橙紅色到金黃色,殼內面陶質白色。
金太郎小黑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色及覆毛:複眼黑色,頭部黑色,觸角黑褐色至黑色,大顎黃褐色,前胸背板黑色而邊緣帶黃色,翅鞘黑色而肩部具窄細黃紋,足黑色,前胸、中胸、後胸腹板和腹部可見板片黑色,但腹部可見板片邊緣為黃褐色。體覆柔軟帶蒼白細毛,頭楯前緣嵌著蒼白刺毛,觸角、翅鞘及足混雜著帶蒼白色刺毛。 雄性:頭約長寬相等,頭後部稍具凹陷,延著頭楯端緣和眼前側區凹平,表面密布淺點刻且略具光澤,頭楯端緣弓形並於中央略為凹陷,眼不大,渾圓而不太突出,下唇鬚末節圓斧狀,小顎鬚末節圓斧狀並有點細長,觸角細長,直至翅鞘一半長度,所有觸角小節不具縱溝。前胸背板近於正方形,前緣和後緣呈弓形,側緣輕微呈波浪狀,前緣角圓弧形,後緣角圓鈍,盤區後側...
萬壽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暗橄欖褐色,無明確邊界,寬0.5–5毫米。上下葉表皆會產孢,大多為葉表產孢。具有二次菌絲體。子座球狀,存在於氣孔下,棕色,可達45微米寬。分生孢子梗密集叢生,淺橄欖色,圓柱形,直立狀或彎曲,少有隔膜或膝狀彎曲,頂端截形或圓形,10–25×1.5–3微米,分生孢子痕不明顯。分生孢子窄倒棍棒狀或絲狀,略筆直或彎曲,有時呈波狀,半透明,3–12個隔膜,頂端尖銳,基部倒圓錐形或長倒圓錐形截斷,20–90×1.5–2微米; 孢子痕不明顯。

臺灣破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莖高80-110 cm。下部莖葉約2片,圓形,直徑15-35 cm,掌狀分裂或深裂,裂片5-9,具長柄。葉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毛。冠毛長8-9 mm。

中國角珊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呈圓的團塊形,但在較不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中,常呈扁平狀或表覆形。珊瑚石呈多角形,壁薄,略呈盤形,凹陷淺。口杯直徑10~13 mm,隔片直而疏,和周圍珊瑚石的隔片對稱並相連,不具籬片。生活群體呈黃或綠褐色。
紋繪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色及覆毛:複眼黑色,頭部濃黃色且頭後部具一黑點,觸角濃黃色或黑色但前2或3節及其餘觸角小節基部濃黃色,前胸背板濃黃色而中央具一縱狀黑斑,翅鞘全為淡黃色或翅鞘接縫稍為黑色,足濃黃色但腿節及脛節端部和跗節帶黑色,前胸腹板濃黃色,中胸、後胸腹板和腹部可見板片黑色,但腹部可見板片邊緣及第七可見腹板為黃褐色。體覆柔軟帶黃色細毛,頭楯前緣嵌著蒼白刺毛,觸角、翅鞘及足混雜著帶黃色刺毛。 雄性:頭約長寬相等,頭後部稍具凹陷,延著頭楯端緣和眼前側區凹平,表面密布淺點刻且略具光澤,頭楯端緣弓形並於中央略為凹陷,眼不大,渾圓而不太突出,下唇鬚末節圓斧狀,小顎鬚末節圓斧狀並有點細長,觸角細長,直至翅鞘一半長度,所...
大和田氏狹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雄蟲: 頭部暗紅褐色,觸角、各足和腹面深褐色至黑色,前胸背板橙黃色,但中央色彩較暗,翅鞘黃褐色。全身覆滿淡黃色細毛,觸角和足除了黃色細毛並參混褐色刺毛,翅鞘前半部覆毛短而後部較長。 頭部後側稍微隆起,側緣至頭楯前緣則略為凹陷,頭楯前緣中央有一凹口,表面布滿細微點刻而無光澤,觸角向後延伸至翅鞘2/3。前胸背板近正方形,側緣後側近後緣角略為隘縮;表面隆起,尤其是後面的部分,前側緣則凹陷,中線有一縱溝現於中後部;無光澤。小楯板三角形然末端圓弧。翅鞘除基部較為光滑外表面點刻緊密。 雌蟲: 體色、毛列和點刻同於雄蟲,雌蟲複眼明顯小於雄蟲,體幅較雄蟲寬,且觸角也短於雄蟲,觸角向後延伸至翅鞘1/2。
福音小黑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色及覆毛:複眼黑色,身體黑色,觸角黑褐色,大顎黃褐色。體覆柔軟帶蒼白細毛,頭楯前緣嵌著蒼白刺毛,觸角、翅鞘及足混雜著帶蒼白色刺毛。 雄性:頭約長寬相等,頭後部稍具凹陷,延著頭楯端緣和眼前側區凹平,表面密布淺點刻且略具光澤,頭楯端緣弓形並於中央略為凹陷,眼不大,渾圓而不太突出,下唇鬚末節圓斧狀,小顎鬚末節圓斧狀並有點細長,觸角細長,直至翅鞘一半長度,所有觸角小節不具縱溝。 前胸背板近於正方形,前緣和後緣呈弓形,側緣輕微呈波浪狀且兩側稍微向後端分歧,前緣角圓弧形,後緣角圓鈍,盤區後側區突起而前側區凹陷,後半部中央有明顯縱溝,表面光滑而略有光澤,小楯片三角形而端部圓弧。翅鞘兩側近於平行,表面密...
褐斑薊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蟲製片後體長1-1.3 mm。頭與胸部黃色至黃褐色,胸部個節均有褐斑;腹部淡黃色,第2-7節背板前緣有褐色橫帶,在兩端形成褐色圓斑;前翅基部與亞基部有淡褐斑;觸角第1節淡黃,第3 -5節基部少許略成黃褐色,餘褐色。 頭部成爲距形,頰平直,長於複眼。單眼前毛1對,單眼間毛位在前單眼兩旁,單眼三角區之外,該毛距離前單眼約與複眼相等。眼後毛6對,自中央起第3對最短小。觸角7節,第3、4節有叉狀感覺錐。 前胸背板有橫紋,剛毛12-20支,後緣角2對長毛,中央後緣毛3對。後胸中央有稀疏網紋,兩旁爲縱紋,背板毛位於前緣縫之後方,無感覺孔。前翅上脈毛基部7支,端部3或4支;下脈毛10-12支。 腹部第8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英格蘭在中古時代有一系列之復活節慶典,其中在復活節後之星期三,有《艾餅與艾舞》(The Tansy Cake And Dance)。在約克夏(Yorkshire)此一儀式,保持至十七世紀末為止。艾(Tansy)一詞,根據解釋,係來自希臘之「Athanasia」一詞,意為「死餅」(The Death Cake),亦有似迷迭香(Rosemary),為一種「記憶之草」,但亦為一種「復元之草」。當時在儀式中星期一之日年輕女子將年輕男子之鞋拿走,然後男子於星期三以小禮物,其中包括艾餅,將鞋贖回。在男子贖回鞋子之後,即有簡單之土風舞之演出。艾餅須為綠色。做餅時,除麵粉、雞蛋、糖,乳脂及奶油...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