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0.87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狩獵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器裝飾以浮雕之圖像紋,頸部為鳥銜蛇,肩部帶翅膀的神人,腹部則飾以塊狀的人獸相博,下腹間以勾聯雲雷紋。形則為戰國早期以來流行之鼓腹,造型簡單,僅在肩部兩側貼附獸首銜環。以圖畫性內容作為裝飾是春秋晚期銅器的一大發展。中國商周銅器多半以獸面、鳥紋等圖樣為飾,至春秋晚期(西元前五世紀初),先是在中國北方的銅器上出現狩獵紋,隨之中原地區銅器也出現燕樂、戰爭等帶有情節的圖畫裝飾,形成中國青銅器十分突出的裝飾風格。由於這類圖像紋以狩獵紋出現最早,且出土於中國北方,因此推測圖畫式的裝飾意念可能與遊牧民族有關,尤與岩畫風格有相近之處。然而,這類圖像紋銅器的分布有其地域性,考古資料顯示河南、山西、河北、陜西等地較為流行,南方的楚地與東方的齊魯相當罕見。
直背小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殼呈花朵狀,灰白色,殼表具有粗隆起,這些隆起可作為在野外區分馬來小藤及本種的主要特徵。成體殼底直徑達5mm。
多肋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八板小藤,英名Rock barnacle。身體灰棕色至黃褐色,形狀圓而扁平,峰吻間直徑約1至2公分,高約0.3至0.4公分,周緣由8片略同大的殼板所組成,殼表灰褐色至暗褐色,殼板之間彼此以鋸齒咬合,上面有許多明顯的放射肋,殼口小而圓,約為底的1/3,底部為膜質,底緣呈鋸齒狀。翼部明顯,頂端平。楯板呈三角形,但在成年個體呈橫長形,有一個深的關節溝。背板的底緣凸出,並有發達的側壓肌脊;無距。
三角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殼稍呈圓錐狀,殼板六片,殼板有管,殼表面具有刻紋明顯的紫色輻射紋路。成體殼底直徑達15mm。
雄偉貴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殼卵圓形,殼板癒合,背板盾版癒合,殼外表完全被珊瑚覆蓋。殼口卵圓形。
近紫紅偽擔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最初形成圓塊狀之後扁平,貼生,膜質,200-400微米厚(不含表面突起)。子實層表面肉桂淡黃色至橄欖褐色,針狀突起或齒舌狀,齒舌狀是由於表面突起融合,有時有裂痕;邊緣較淡,漸薄,細絲狀,偶爾稍微反捲。表面突起分離或融合,每公釐3-6個,鑽形或者圓柱形,頂端鈍或銳,頂端多少有毛,200-1200 × 100-300微米。菌絲單系;菌絲含扣子體。菌絲層雙層。底層結構緊實,厚度有變化,達大約50微米厚;菌絲平行,黃色或稍微褐色,黏結。髓層構成菌絲層主要部份,結構相當鬆散至多少緻密;菌絲多少垂直,疏鬆地交織,無色、黃色或稍微褐色,明顯,有時含小有滴,2.5-5 (-5.5)微米寬,薄壁或稍微厚壁...
白色偽擔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最初形成圓塊狀之後扁平,貼生,膜質,120-300微米厚(不含表面突起)。子實層表面赭黃色-鮭魚色或黃色,針狀突起;邊緣較淡,漸薄,蛛網狀。表面突起分離或融合,每公釐3-6個,鑽形,200-600 × 70-150微米。菌絲單系;生殖菌絲含扣子體。菌絲層不明顯雙層。底層結構緊實,厚度有變化,達大約40微米厚;生殖菌絲平行,無色,多少黏結。髓層構成菌絲層主要部份,結構鬆散;生殖菌絲不規則交織,無色,明顯或不明顯,稍微彎曲,1.5-3微米寬,薄壁。假纏繞菌絲多數,無色,1-2微米寬,薄壁或稍微厚壁。子實層結構相當緊實。結晶散落整個切面。菌髓結構緊實,充滿黃褐色分泌物。囊狀體數量不定,隱沒或稍...
腹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態特徵】   

雌、雄蛛體長為5~6mm。頭胸部圓形,淺褐色,具有不規則的狹窄黑邊及黑褐色的正中線。眼域深色,具有八眼,前方中間二眼(前中眼)最小互相靠近,其餘六眼分為二群,每群各三眼互相靠近,位於前中眼兩側。胸板黃褐色,後方寬廣呈截平狀。步足細長,腿節和脛節末端白色。腹部短而高,中間最寬,後端略向後尖突。腹部背面中央 腹蛛的腹部後端有明顯突起 有一條黑色縱帶,兩側各有一條黑斑組成的縱帶;腹面正 中則有一條連續的黑褐色縱帶。

【習性】   

常見於臺灣各地。通常結網於室內牆角、櫥櫃縫隙等陰暗場所,網為不規則棚狀網,蜘蛛則倒掛在網面下。...
齒底小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殼為白色或灰色,殼板的接縫處有明顯的鋸齒形接線。從蓋板開口觀察時,蓋板的接縫因這些蓋板之癒合而無接縫產生,此為鑑別本種的特徵。殼底直徑達20mm。
白遠鎧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殼由14片白色殼板所組成,殼板緊密連接在一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