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誠為國家的榮光。”公主說:“那為什麼不教他去應舉?”岐王說:“聽說已經囑託,解頭不是要給那個張九皋嗎?”公主笑道:“那是因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給張九皋。”隨即回頭對王維說:“你要取解頭的話,我當全力薦你。”就這樣,又改薦王維,王維做了解頭,一舉登第。這個故事未必完全屬實,或者純屬傳構,但從中可知王維少年時代便成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維中狀元,卻是事實,據考證,乃開元九年(721年)狀元,時年21歲。王維開元九年春天中狀元後,即解褐為太樂丞,開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
名正言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的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持政治。於是子路問孔子:「如果去主政,要先從哪裡下手?」因為衛國正處於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名實錯亂的局面,孔子根本無意輔佐出公,所以說:「如果非做不可的話,就從正名入手吧。」並且說出「名不正,則言不順」,意思是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而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後來「名正言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
堅壁清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中;光武皇帝劉秀平定天下時,是先占據河內。他們深根固本,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最後能夠獲得成功。現在占領的是軍事要地,如果不先安定下來,要如何深根固本?而且徐州現在正在收割,一定會堅守壁壘,並將郊野上的糧食收光,如果我們攻不下城池,又沒有糧食,我方的處境就很危險了。」曹操聽了荀彧的話後,就取消攻打徐州的計畫。後來「堅壁清野」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一種作戰策略,使敵人即使在攻下據點之後,也無法長期占領。
外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別人稱自己的丈夫。[例]外子平日承蒙的照顧,今日特來道謝。
感同身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自受到對方的恩惠。[例]出面搭救舍弟的恩情,我感同身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不晚。如:「天色還早,多坐會兒吧!」
詆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人短處,毀謗他人。《宋書.卷七三.顏延之傳》:「交遊闒茸,沉迷麴糱,橫興譏謗,詆毀朝士。」《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平常間詆毀我做『李亞子鬥雞小兒,初何足言。』今日為小兒拿來,怎生作活計麼?」
安然無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今年的收成好嗎?百姓們都好嗎?齊王也好嗎?」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奉大王的命令出使貴國,威后卻先問收成和百姓,然後才問大王好不好,豈非尊卑顛倒了嗎?」趙威后就回答說︰「你說的不對。如果沒有好的收成,那百姓怎麼能過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哪裡來的國君?難道你要我捨本問末嗎?」此處《戰國策》原文就用了「無恙」,可見「無恙」一語通行甚早。後來演變成「安然無恙」這個成語,用來表示平安沒有疾病、禍患等事故。
錦囊妙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吳國說合親事,結為盟國,孫權答應了。請劉備前去吳國完成婚事。劉備怕有詐不敢前去,諸葛亮便說:「主公不必擔心,我有三個妙計,交給趙雲去辦就好了。」於是偷偷跟趙雲說:「你保護主公去吳國,這裡有三個錦囊,裡面有三條妙計,到時依次執行。」後來「錦囊妙計」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常用以比喻預先規劃以應付意外、解決危急的有效方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