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1.16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印度雅利安。西元前第五世紀首由帕尼尼詳細分析、描述。其法較印歐族其他代表古,如希臘、拉丁二,變化更為繁多。有極豐富的文學,今只為少數人所用。
書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面上交際使用的言。以口為基礎,用文字書寫表達。多使用於科學著述和政治論文,亦可用於文藝作品及正式公文中。書面的產生,使言在時間和地域上的流傳範圍擴大,並加強了言的交際效能。也稱為「筆」、「文字」。
言形成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形成論,可分為兩種:一為「先天決定論」(innate determinism),一為「環境論」(environmentalism)。
  先天決定論有兩種學說:
  1. 先天言能力說(innate linguistic ability theory):由言學家杭斯基(Noam Chomsky)所提出,認為決定幼兒能夠說話的因素不是經驗和學習,而是先天遺傳的言能力。其理論根據為:
  (1)兒童獲得言的過程在四歲內就能完成,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能掌握言的基本法現象,不可能是歸納過程的結果。
  (2)言是一種有高度組織性的抽象系統,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專指談話所用的言。唐.劉知幾《史通.卷六.言》:「而後來作者,通無遠識,記其當世口,罕能從實而書。」
2.議論。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口遇此禍,重為鄉黨所笑。」
3.誹謗。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懷祿貪勢、不能自退,遂遭變故,橫被口。」
4.訴訟關係人受審時,與案情有關的陳述。《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知縣錄了口,喝退胡阿虎,便叫周四上前來問。」也稱為「口供」、「口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射的言詞。本義須經猜想推測才能得知。猶今之謎。《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舍人不服,因曰:『臣願復問朔隱,不知,亦當榜。』」《三國演義》第七一回:「修曰:『此隱耳。「黃絹」乃顏色之絲也,色傍加絲,是「絕」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成句的話。《金史.卷一二六.文藝傳下.王庭筠傳》:「王庭筠文藝頗佳,然句不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上指位於謂前,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是謂陳述的對象。如「孔子是聖人」中的「孔子」。也稱為「主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多藻飾的文詞。宋.蘇軾〈海市〉詩:「新詩綺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
2.佛教用。指歪邪不正、沒有意義的言詞。《大乘義章》卷七:「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
笑喧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喧笑的聲音大而雜亂。《紅樓夢》第五三回:「一夜人聲嘈雜,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也作「笑喧呼」、「笑喧譁」。
不言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默、不愛說話。《紅樓夢》第五九回:「這婆子雖來了幾日,見襲人不言不,是好性子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