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頭文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 栗腹文鳥又名頭文鳥,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棲息於海拔200公尺以下之樣上,牠在臺灣的分布不甚普遍,以穀類和種子為主要食物,但是在繁殖期,卻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3~6月,每窩產3~4枚蛋,蛋白色無斑。
棘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5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5.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強,第IV或V棘最長;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棘強大;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灰色而且銀色光澤,有若干不太明顯之暗褐色橫帶;側線起點近主鰓蓋上角及胸鰭腋部各一點。除胸鰭為橘黃色外,其餘各鰭均為暗灰褐色。
令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掃路驅邪,其造型可分三角形或長方形,令旗繫於竹竿尾端,在沿途前進時,保佑境內平安。
幽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美國現代舞編舞家艾瑞克.郝金斯(Erick Hawkins)的作品,首演於1981年9月14日。此舞採用芬尼(Ross Lee Finney)的音樂和多拉吉歐(Ralph Dorazio)的雕塑,並由恩斯崔(Robert Engstrom)負責設計燈光,共有八名舞者。《幽卡》一字為北美印第安蘇族人所說的小丑之意,透過丑角的賣弄,往往可以替人們打開另一視野,因此,郝金斯以其為舞作之名,希望觀眾能因舞蹈而享有不同的美感經驗。全舞並未企圖敘說些什麼,但編舞者營造了如詩如畫的舞蹈意境。
《Te Erick Hawkins Dance Company Playbill》199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本指舊小說中,江湖人物的暗語、暗號。後流行於幫會或某一特殊行業中,非局外人所能了解的語言,稱為「話」。《彭公案》第一回:「彭公主僕二人一聽這夥人所說的話,一概不懂。這乃是江湖中話。」
2.恐嚇人的話。《西遊記》第八四回:「八戒在旁邊賣嘴道:『媽媽兒莫說話,我們都是會飛的。』」
斑叉鼻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rothron nigropunctat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體短,球型;體背藍褐色;腹部白色;體側具有許多大小點;各鰭深色;體型小,體長可達20公分。
南日本、中國大陸沿岸、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的熱帶海域。
喜棲息於岩礁地帶,嗜食蝦、貝類的肉食性魚類。
飼養容易,供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四齒魨科(Family Tetraodontidae),Globefishes,Puffers,Swellfihes
魨上科(Superfamily Tetraodontoidea)
豆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豆蚜Aphis craccivora無翅胎生的成蟲體呈漆色,若蟲為褐色,但因體表披有白色粉末,而呈灰色。有翅型胎生成蟲觸角第三節顏色較淡。無翅卵生成蟲漆褐色,且時帶光澤;複眼深紅色;口吻緣褐色至暗褐色;基節、後足腿節端半、脛節末端、跗節為褐色,轉節、前中足之腿節為黃褐色,其他部分顏色較淡;腹管、尾片、尾板、生殖板為褐色至色。有翅雄蟲其顏色與外部形態多與有翅胎生成蟲相同。有性型個體於十二月至隔年一月間出現。其主要寄主植物為豆科植物,但會隨季節轉換寄主。普遍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各地區。本種之無翅型個體製成玻片後,可見體背具有深色之大片斑紋,易與其同屬之種類區別。本種敘述主要引用許...
尾鷸(尾塍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mosa limosa
體長36~44公分。體型高而瘦長,喙長而直,基部粉紅色;虹膜暗褐色;腳長,暗灰色或藍灰色。成鳥繁殖羽頭頂紅褐色,眉淡黃色,眼睛後方紅褐色;後頸紅褐色,有暗褐色斑點。上背、肩羽和三級飛羽色,雜有淡黃褐色和紅褐色;初級飛羽色,除了外緣羽毛之外基部皆為白色;腰部和尾上覆羽形成一方形的白色斑紋;尾羽大部分為色,基部大多為白色。上腹部白色,具褐色條紋;翅膀下方白色,外緣色。非繁殖羽較樸素,偏灰褐色。幼鳥和成鳥非繁殖羽相似,但頭頂具褐色和黃褐色條紋。
共3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夏季於歐亞大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歐洲南部、非洲中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澳洲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等地度冬。
棲息於潮間帶或內陸湖邊緣的泥濘地、農地或濕草地。常成小群活動,一起抵禦掠食者的攻擊,有時也會上千隻成群出現於一地點。覓食時用喙撿拾或向前刺探,昋食食物時頭部和喙會上舉。繁殖時特別吵雜,非繁殖期則相當安靜;展示時會發出“grutto”的咆哮聲,或尖銳而重複的“wick-a-wick-a-wick-a”、“tititit”和嘶啞的“wee-eeh”聲;互相聯時則會發出短而重複的“tuk”或“kek”聲。繁殖期4~8月,於高沼地、開墾地、接近淡水水域的低海拔草地等環境繁殖。雄鳥求偶時,會在空中進行轉身或翻滾的飛行展示。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黃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吉日與凶日。《紅樓夢》第一回:「讀書人不在黃道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
亞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rsus thibetanus (G. [Baron] Cuvier, 1823)
全身被覆色到深褐色長毛,胸前有V型白斑,俗稱「月輪」。頭軀幹長120~180公分,尾長6.5~10.6公分,雌性體重65~90公斤,雄性50~110公斤。
阿富汗、伊朗東南部、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區、緬甸、泰國、印尼、中國大陸、西伯利亞東南部、韓國、日本、台灣。
主要分布在山區森林地,擅爬樹,晝伏夜出;雜食性,喜食果、芽、無脊椎動物及小型脊椎動物、甚至腐肉。除了交配期或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是單獨活動;冬季常利用樹洞沉睡,但有些族群不沉睡;冬季交配,懷孕期達7~8個月,胎數1~3胎,幼熊出生後與母熊一起生活1~2年或至母熊下個生殖週期。台灣熊(又稱狗熊,Formosan black bear,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為亞洲熊之一亞種,為台灣產最大陸生動物,分布在中央山脈周圍之森林地,由於數量稀少,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熊科(Family Ursidae)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