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4.45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下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醫學名詞。足部骨骼的排列,由跟骨、距骨、舟狀骨、三塊楔骨以及內側三個蹠骨等,形成內側縱足。若先天或後天有內翻足者,容易引起距骨和舟狀骨脫位,形成舟狀骨過於靠近地面,外觀上,舟狀骨結節突顯出來。造成縱足平坦,因此影響橫足的骨架排列不當,使蹠骨頭下沈,而與地面接觸,形成足下垂現象。造成韌帶、肌肉以及神經等緊張而感疼痛。預防方法除了要有正確的髖關節外轉,和正確足部站立方法之外,強化足底肌肉群也很重要。
褐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為褐面蜓。雄蟲全長70 mm,臉部褐色,複眼鮮豔綠色。合胸黑色有藍或綠色金屬光澤,正面無背條紋,側面中央有一條黃縱斑。腹部黑色,背面第2節黃斑未延伸至側面,第3節黃斑延伸至側面與側面黃斑相接,第4節黃斑小,第7節黃斑佔該節長度的1/3,第10節背面有棘狀突起。後翅臀角明顯呈勾狀突出。

主動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動脈由左心室向上發出,轉左,再沿著胸椎左側下行,略呈的形狀,故稱此段主動脈為「主動脈」。
紋雀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9-2.1倍。吻短而鈍圓。口中型;頜齒兩列,小而呈圓錐狀。眶下骨裸出,下緣具粗的鋸齒,眶前骨與眶下骨間具缺刻;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體被櫛鱗;鼻部具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8-19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角形,硬棘XIII,軟條13-14;臀鰭硬棘II,軟條13-14;胸鰭鰭條17-18;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呈角狀。體呈淡灰色至暗灰色或暗褐色;鱗片通常具有垂直的藍線或點。胸鰭全為淡色;尾鰭鮮黃色。背鰭後方具眼斑,大成魚消失。
月蝶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aetodon lunatus (Quoy and Gaimard, 1825)
體卵型;吻短圓鈍;體乳黃色;體側有20條紫藍色縱紋;頭部具3條橫帶;體長可達到15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夏威夷、澳洲。
棲息於珊瑚礁區,以水螅為生。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蝴蝶魚科(Family Chaetodontidae),Butterfly Fish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月蝴蝶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高而呈橢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短而略尖。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呈齒帶。體被中型鱗片;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XIII-XIV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XIV,軟條20-22;臀鰭硬棘III,軟條18-21。體乳黃色;體側具約20條與鱗列相當的紫藍色縱帶;頭部黃色,另具3條黑色橫帶,中間橫帶即為眼帶,窄於眼徑,止於喉峽部。背鰭及尾鰭灰色;臀鰭橘黃色;背鰭軟條部、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基底均具鑲黃邊的黑色帶;腹鰭黃色;胸鰭淡色。以前紀錄之極相似種三帶蝴蝶魚(C. trifasciatus)為僅分布於印度洋之魚種。
背細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細蟌體長約4.2~4.7 公分。雄蟲的複眼紅色,合胸深紅色。翅膀透明,翅痣 紅褐色。腹部的背面第1—3 或4 節為紅色,其餘腹節的背面為黑褐色,第9—10 節有深紅色的斑紋,上肛附器相當長。未成熟的個體,體色深紅色的部份為暗橙色。雌蟲的複眼上半部暗綠色,下半部黃綠色。合胸黃綠色。翅膀透明,翅痣黃色。腹部背面黑褐色,從側面看有黃褐色的斑紋,腹面為黃褐色,第9—10 節有白色的斑紋。

腫寄居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寄居蟹兩大螯佈有剛毛並帶有虹彩光澤,右螯可動指腹面凹陷,掌節兩側緣有刺列,表面亦有不規則排列的小刺,腕節與掌節相似;左螯掌節表面無刺,腕節背端處有大刺。步足指節明顯長於前節,背緣處有長剛毛列,腹緣有5-15根小刺,第三步足長節背面無刺或偶有1或2根小刺,第四步足前節腹面有1列卵狀角質突起。尾柄中間凹陷略深,右葉明顯大於左葉,末緣皆有1或2列棘刺。最大體型紀錄為盾板長6.6 mm。頭胸甲淡橘色,右螯乳白色,但腕節與長節近身體端處為橘紅色;左螯與步足為淡紅色,前節至長節各節側面處有1或2個橘紅色色塊。
斑多紀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大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自鼻瓣前緣上方至背鰭前方及腹面自鼻瓣前緣下方至肛門前方被小棘。鰓孔內側淡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4-15;臀鰭與其同形且相對,具軟條11-12;無腹鰭;胸鰭寬短,近方形;尾鰭寬大,截形或近圓形。體背部為黃綠色,腹面乳白色;胸鰭上方具一橙黃緣之黑色鞍狀斑;背鰭基部另具黑斑塊。各鰭淺黃色。
巴恰衣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什庫爾干一帶塔吉克族聚居區。《旦巴恰衣克》為塔吉克語,漢譯為《乖孩子》或《木偶舞》。表演者為一男子,左手持一木棍,棍上扎一男孩形象的木偶。舞時,表演者右手撫模,哄逗木偶,載歌載舞,風趣詼諧,充滿生活氣息。該舞是塔吉克族人們每當年節舉行晚會時不可缺少的精采傳統節目。也固定的傳統伴奏曲調,節奏為7/8拍。伴奏樂器有:鷹笛、手鼓、熱布卜(彈撥樂器)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