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6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簫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名。相傳舜所制的大型樂舞曲。也稱為「箾韶」、「大韶」、「九韶」,亦簡稱「韶」。《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清.陳奕禧〈虞帝陵〉詩:「饗堂合樂處,彷佛奏《箾韶》。」
法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於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合,形成隋代的法曲。《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2.唐玄宗設梨園法部,所奏樂曲,稱為「法曲」。清.汪兆鏞〈憶舊游.隱林梢半角〉詞:「留連,感古今,問法曲南薰,遺響誰傳?」
胡笳十八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名。古琴名曲。相傳詞曲均為東漢末年蔡琰(蔡文姬)所作。現存琴譜以《五知齋琴譜》所載最具代表性。全曲分十八段,音樂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曲調的對比和發展層次分明,表現蔡琰(蔡文姬)思念故土和惜別稚子的痛苦心情,深刻感人。
女高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擅長唱高音的女性歌唱者。人聲域中最高者,聲域包含中間Do上方兩個以上的八度音程,為四聲部樂曲的最高聲部。可按音色、演唱的敏捷度及技巧等分成戲劇、抒情及花腔女高音。如:「在歌劇中,女高音通常擔任女主角。」
普庵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名。在古琴曲、琵琶曲、弦索曲、南管曲中皆有相同名稱的曲。〈古琴曲普庵咒〉相傳為明李水南所作。全曲共分十二段,上段段末與下段段首都接以相同的曲調,反覆連綿,在琴曲中頗具特色。音韻暢達,節奏自然,使人聽來身心俱靜。〈琵琶曲普庵咒〉最早見於華秋蘋所編《琵琶譜》。華氏譜收有兩首同名曲,一是楊廷果所作的〈小普庵咒〉,一是陳牧夫傳譜的〈大普庵咒〉。
樂府詩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宋郭茂倩編,一百卷。分為十二類,輯錄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採先秦歌謠。包括民間歌謠與文人作品,以及樂曲原辭和後人的仿作。全書各類有總序,每曲有解題,對各種曲調及歌辭的起源和發展,均有考訂。資料豐富,為研究歷代樂府民歌的重要文獻。
英雄交響曲(Sinfonia Eroic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奏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單主題的中、小型器樂曲。源於獨奏曲或鍵盤曲的引子。
詼諧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意是詼諧、玩笑,早期用於奏鳴曲或交響曲的中間樂章,屬於一種快板、節奏強烈的器樂曲,通常為三拍子。為英語scherzo的意譯。主要特點是節奏活躍,速度較快,常出現突發的強弱對比。自十九世紀蕭邦(Frederic Chopin)以後,也作為獨立樂曲,篇幅、結構更為龐大。
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舞蹈所作的樂曲。為英語dance music的意譯。通常有典型的節奏,如圓舞曲為三拍子;亦有專供伴舞或演奏的樂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