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3.38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歐力柯夫斯基.瓦司拉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俄裔瑞士籍舞者和編舞家,在西歐工作,他生於卡爾可夫(Kharkov),隨拉迪米.佩歐帕金斯基(Vladimir Preobrajensky)習舞。他在俄國的表演事業詳細情形不太清楚。前往德國及瑞士擔任慕尼黑和奧柏豪森(Ober-hausen)諸舞團的芭蕾舞教師,稍後加入巴瑟的史達特芭蕾舞團(The Stadt Theater)。他為這些舞團編創了《豆利昂.格雷》(Dohan Gray)和《巴格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他也為倫敦節慶芭蕾舞團(The London Festival Ballet)及維也納史塔特歌劇舞團(The Vienna Staat...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柯恩,塞瑪.珍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美國舞蹈作家,受教於芝加哥大學,曾隨葛蘭姆(Martha Graham)、霍姆(Hanya Holm)和李蒙(José Limón)等人習舞,也在全美許多學校教授舞蹈史和美學課程。她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重要舞蹈刊物中,經常投稿,著作頗豐。1959至1975年,還擔任過《舞蹈展望》(Dance Perspectives)的編輯,並於1981年榮獲舞蹈雜誌獎(Dance Magazine Award)。重要編著作品包括《現代舞:信仰的七種陳述》(The Modern Dance: Seven Statements of Belief, 1966)、《多麗絲.韓福瑞:一位重要藝術家》(Doris...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2.
蕭恩.科仁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由蕭恩.科仁(Sean Curran)所創立。蕭恩是個非常傑出的獨舞者,藉著天賦本能及後天學習,能化腐朽為神奇,不管什麼作品,只要他上場,就有辦法成為全場的焦點,不論是在技巧或情感方面,也因此他在編舞者比爾堤.鐘斯的《神秘草原》(Secret Pastures)舞作得到貝西獎(紐約舞蹈表演獎);蕭恩.科仁畢業於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現擔任該校教師;在舞蹈中他以芭蕾基本語彙為骨幹,再溶入了默劇的情感,踢踏舞的精準節奏,加上巧妙的連貫,使整個舞作看起來極具個人特色。此外,他對感情控制精準性及力道大小的拿捏不下於專業演員;除了舞蹈之外他亦是外百老匯打擊狂想劇《重踏步》(Stomp)的演員之一;主要...
1997年4月17∼20日舞蹈空間(Danspace Project)節目單。
奔尼.恩歌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西非在二次大戰前百年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多用途城市團體舞蹈。它具有明顯的現代特徵 ── 歐洲服色,軍樂隊,訓練,以及採用有歐洲頭銜的官階,並結合了傳統競賽。奔尼舞借鏡於傳統土著舞蹈以及殖民地舞蹈。它可視為是人們在從非工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的過渡時期,反應時代的許多銅管樂隊之一,可與十八世紀英國或牙買加的樂團相比。其舞步與結構都受到來自軍方的影響,例如行列步(parade step)、操練步(drill step)以及隊伍編制等。
T. O. Ranger《Dance and Society in Eastern Africa: The Beni Ngoma》.
涅爾.格林堡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86年由涅爾.格林堡(Neil Greenberg)創立,舞團曾在紐約喬伊斯劇場、表演空間 122(Performance Space 122)及廚房等表演場所演出。涅爾為1992年古根漢獎及1995貝西獎(紐約舞蹈表演獎)得獎者,也曾為康寧漢舞者。1987年起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帕契斯分校(Purchase),並在哈佛大學夏季舞蹈中心、動作探索舞蹈中心(Movement Research)擔任教師,獲得六次國家文藝獎,二次紐約藝術基金獎。涅爾.格林堡曾經由舞蹈劇場工作坊的「手提箱基金」贊助前來臺灣擔任教學及編舞的客席藝術家。舞團不僅採用非常復古的音樂,動作更復古,像是早期歌舞團的動作...
Terry Trucco《紐約舞蹈專書》(The New York Book of Dance)City & Company(1995)、Ruth Leon《喝采:紐約表演藝術指引》(Applause: New York´s Guide to the Performing Arts)Applause Theater Book Publishers、〔喬伊斯劇場節目單〕(1997年1月7∼26日)、〔臺北劇場演出之節目單〕(1997年 6月13日 )。
約翰.克利斯多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法國小說家羅曼羅蘭的長篇鉅著,十卷,西元一九○四年至一九一二年先後出版。以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一生為藍本,描寫青年克利斯多夫為獻身音樂而奮鬥的歷史,具有濃厚的新英雄主義色彩。
韞&fcd0.jpg;而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epyornis sp.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隆鳥亦稱象鳥,是一種原生存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平胸鳥類,在西元1660年左右滅絕。隆鳥成體約3公尺高,體重可達半噸,是已知最重的鳥類。隆鳥蛋的容積亦達7.5公升以上,甚至比一些大型恐龍的蛋還大。
Ailuropoda sp.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人歡迎的大熊貓,不僅是小朋友為它著迷,也是世界上生物學家與古生物學家共同注目的焦點。它的外型獨特、稀奇,最早法國的生物學家將它歸於浣熊科,但其分類地位卻一直飽受爭議。一些動物學家認為其與熊科的祖先都是祖熊,所以應和熊同屬熊科;但有些專家則認為其型態與熊差異很大,應是與熊科平行發展的另一支,應單獨歸為熊貓科。而且大熊貓雖歸類為食肉目,但卻已逐漸演化成完全依賴竹子為食的食肉目動物。 在更新世中晚期時,大熊貓廣泛的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與相鄰的東南亞地區的溫暖潮濕的竹林。但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的活動和發展,使得現存的大熊貓的分布區變得非常狹小,僅剩中國大陸四川西部和北部,以及甘肅南部的高...
Amebelodon sp. 鏟齒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鏟齒象的體型大小與現代大象大致相似,但是頭骨部位尤其是下顎骨與門齒,卻有相當大的差異。一般我們所知道的大象,不論是現生的亞洲象、非洲象,甚至也已經滅絕的猛獁象,其門齒都具有一對向上彎曲伸展的上門齒,下門齒則是退化。然而鏟齒象剛好相反,其上門齒退化,而下門齒卻逐漸發展成平鏟狀,下顎骨也呈寬扁狀並與下門齒相接合,形成一個約1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下巴。 如此特殊的結構,使得鏟齒象能夠很方便的生活在較淺的河流或沼澤中,並以水草為食,利用牠特有的鏟狀下門牙,將水草從河流或湖泊中鏟起,然後用長鼻與鏟齒下巴緊握住水草,扭轉並撕裂拔起,隨即送入口中。 鏟齒象曾在中新世分布在歐洲、非洲與亞洲一帶。如此特殊且高度特...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