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9.1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種族中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族中心(ethnocentrism)係指一種將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自己的行為、主觀判斷價值觀、所處社會之規範、意識形態和信仰等視為唯一正向、合理的形式,並以此標準作為判斷、評價他人生活、文化優劣的思考模式,甚至傾向將其他文化視為奇異、非道德。遵循種族中心者經常以自我中心作為標準去衡量、評判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然而,這種凡事以自己作為出發點的思考,很容易造成偏見或獨斷的評判。雖然這個概念的使用通常以種族做為對象,但這種思維和心態並不只出現在不同種族...
激勵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激勵二字在中文的意思可以分為激發和鼓勵,激發是發現一個人的需求,並加以刺激,驅使他去追求需要的滿足;而鼓勵則加強一個人的信心,支持其達成目的。因此激勵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概念,它是驅使人們行動的內在力量,激勵的過程事實上就是滿足需要的過程,因此激勵可以簡單的圖來表示(見下圖)。
  
  1950年代是動機概念發展的繁盛時期,演變至今根據動機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激勵理,每一種激勵理有其不同的出發點和著重的方向,其中較著名的激勵理有4種。
  (一)需求層次理(Hierachy of Need Theory)
  此最知名的激勵理是由馬斯洛(Ab...
精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闢宏深。如:「辯賽中,我方主辯辯才無礙,立精宏,使對手深深折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與〔樂〕二篇,是〔荀子〕一書中說教育的重要部分;禮者「養也」,以禮養欲,樂者「樂也」,以樂怡情。荀子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性、情、慮、偽、事、行、知、能等八項;認為「生之所以然者為性」,這種原始樸材,必待人為之文飾,庶可臻於善,故荀子提出「化性起偽」之說。至情則為性的彰顯與表現。易言之,性必過情而具體呈現,故性是能作喜、怒、哀、樂、好、惡等反應之潛在狀態,而情則是此類喜、怒、哀、樂、好、惡等現實活動的呈現。荀子有時「性情」、「情性」並稱;透過禮樂,一方面可改變喜、怒、哀、樂、好、惡之內在傾向,使性中此種自然反應能潛移默化,以達到昇華的境界,一方面亦可修正已表現之情,使之化約為合乎禮...
教育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理與教育實踐相對,原是指有關教育的思辨(speculative)與規範(normative)原理,一般以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最有貢獻於這類理的建立。如哲學提供信念以指導教育實際活動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提供反省澄清教育思想適當與否。心理學提供兒童身心發展歷程,以指導教材教法的編製選擇。社會學提供與教育活動有關的各種社會因素,以幫助實際活動的展開。哈地(C.D. Hardie)在〔教育理的真偽〕(Truth and Fallacy in Educational Theory, 1942)一書中提及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裴斯泰洛齊(...
學習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理(learning theory)文化是學習的產物,當組織發展一套價值、信念、語言,或者解決內在、外在問題的假設時,必須傳授給組織成員。因此,組織成員必須不斷地學習組織所發展出的各種產物,然後再形成另一種組織文化。是故,組織文化形成理,可用心理學上的學習理加以解釋。學習理,係指心理學家對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對某種事物,最後所下的斷。如:「事情沒弄清楚之前,不可以妄下結。」
2.依據已知的前提或假設的原則,所推得的斷。也稱為「斷案」。
決策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計畫是一種公共決策,當前公共行政及政治科學上有關決策理模型很多,大致有三種:
  一、純理性模型(pure-rationality model)此種模型之理認為決策程序為:
1.列舉所有終極目標(goals),並權衡各個終極目標之重要比重。2.列舉各種替選價值體系,可用資源項目及其相對的重要比重。3.研擬所有各種可能的政策途徑。4.推測每一種政策的得失利弊,包括每一種政策途徑可能實現各項終極目標之程度,各種政策途徑之資源消耗,以及其對於種價值目標之影響。5.計算各種政策之純預期值。6.比較各種政策之純預期值,選取具有最高預測值之政策。二、支離漸進模型(disjoin...
對於問題情況做可判定性的研究。為數理邏輯研究的一個領域。亦可應用於計算機科學上,探討一個特定的數學問題在計算機上是否可解,或以歸納是否可判定之。
  自二次大戰以來,人文、社會、自然、工程等學域的學者,有系統的進行決策理模式與方法之研究,從而決策概念(Concept of Decision-Making)不但在實務上運用,且在學術上生根,一時決策之研究大有波濤洶湧、氣象萬千之勢。茲就決策之定義、程序、應用之實例分別說明如下:
  (一)決策的涵義
  綜合學者所言,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決策定義,可以界定如下:「決策是人們在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擇定最適宜方案的過程。」準此以觀,其必須包括以下幾項要素:(1)決策的主體必定是人、(2)必須面臨著一些方案、(3)必須選擇認為最佳的方案、(4)決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
世界體系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界體系理是由美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Immanuel Wallerstein所提出來一套觀點,試圖解釋資本主義全球起源、運作與其後果。馬克思很早就指出,資本主義是一種跨國界的生產與分配的體系,資本的力量將以「其面貌來重新形塑一個新的世界」。在十九世紀末期,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也注意到,先進國家開始對殖民地進行資本輸出,以維持其剩餘價值的積累,因此提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之說法。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非殖民地儘管取得了政治獨立,但是他們與先進國家的財富收入卻不斷擴大,而且紛紛出現了軍事政變的政治退化等現象。從拉丁美洲的例子,1970年代出現了依賴發展理(theory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評與討。《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范滂傳》:「評朝廷,虛搆無端,諸所謀結,並欲何為?」《隋書.卷四六.楊异傳》:「評得失,規諷疑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