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7 ms
共 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討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索取賞賜。《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正想之際,只聽得外面叫喊連天,鑼聲不絕,扯住討賞,報燦若中了第三名經魁。」
|
碗碗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陝西華縣、大荔等地區的劇種。由皮影戲發展而成。唱腔婉轉柔和,樂器有二弦、月琴、胡琴、碗碗、大鑼、嗩吶等。因其以碗碗為主要擊節樂器,故稱為「碗碗腔」。
|
白字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廣東、福建、香港、澳門等地的戲曲。因唱、念均用方言而得名。白字戲屬童伶制,演員到變聲期不能唱白字曲者,則須去正字戲,所以著名藝人很少。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大都為傳奇故事。音樂屬曲牌體,分大鑼戲、小鑼戲兩種。大鑼戲原用大管弦,後改以竹弦為主奏樂器,小鑼戲以小嗩吶為主,配以響盞等。
|
莆仙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今福建省莆田、仙遊一帶的劇種。常用曲牌二百多個,分大題、小題二種。劇目幾乎保存了宋、元南戲的全部劇目,亦有源自民歌、佛曲等曲調。樂隊只有司鼓、司鑼、司吹三人,樂器有小嗩吶、笛管、大嗩吶、笛子、二胡、大三弦等。因舊屬興化府,故也稱為「興化戲」。
|
麒麟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新竹縣新埔鎮的民俗遊藝。表演時以一對大型麒麟,搭配一老丑與老旦,及一對大頭娃娃,全由男人裝扮而成,再配合鑼鼓的節奏在廣場上互相戲弄、追逐,類似舞龍舞獅。
|
對不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證各人的是非真假。《崇禎本金瓶梅》第五一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話,他也就慌了;要是我,你兩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對不是?」
|
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侗族的戲劇。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區。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形成於貴州。其表演形式最初僅兩人坐唱,後來發展為走唱,角色不多,舞臺動作簡單,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僅置桌、凳等。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由男演員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調、哭板、仙腔及民歌調子,主要伴奏樂器為二胡、琵琶、鑼、鈴、鈸、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
邊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鄰近、附近。《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執事過了,腰鑼、馬上吹、提爐,簇擁著老太太的主亭子,邊旁八個大腳婆娘扶著。」也作「邊側」。
|
海鹽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明時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戲曲腔調。多以文人傳奇為劇目,演出時,以鑼、鼓、拍板伴奏。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極為盛行,與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
|
抹土搽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演員的塗抹上妝。《宋元戲文輯佚.耿文遠》:「鼓鑼鼓鑼聲催,施呈百戲,抹土搽灰做硬鬼。」《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一二出》:「趍搶嘴臉天生會,偏宜抹土搽灰。」也作「搽灰抹粉」、「搽灰抹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