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做東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惠王時重用張儀,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晉:晉國,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 (3) 鄭:周朝諸侯國之一。故址位於今河南省新鄭縣。 (4) 執事:執掌事務的人。 (5) 鄙遠:指秦國若得鄭地以為國,則須越過晉國之地。 (6) 倍:增加。阮元之校勘記言此字當作「陪」。 (7) 舍:通「捨」,放棄、捨棄。 ...
義憤填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梁惠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帝號。(西元前400~前319)姓畢名瑩,即戰國魏惠王。魏武侯子,繼位為侯。遷都大梁,僭稱梁王。曾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孟子說以仁義之道,但未受重用。諡號惠。
秦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約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惠王時重用張儀,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集腋為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用此來說明賢良之士的多寡,影響到國家的強弱興衰,所以國君應該親近人才,尊重人才,將人才聚集,並加以重用,國家才能強盛不衰。後來「集腋成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冰散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例,定鹽鐵酒國營專賣,設均輸平準法,但諸多措施,仍無法挽救日漸頹敗的國勢。而以錢買爵,造成貪污風氣;重用酷吏,律令嚴苛,更使臣民刑獄甚濫,生活痛苦。徐樂亟思挽救國勢,便上書向武帝陳述治國之道,他特別強調地舉史事說明:「國家最大的憂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所謂的土崩,就是人民因為不堪暴政之苦,終於群起反抗。所謂的瓦解,就是政權內部的互相鬥爭。土崩將讓舊有的政權遭到推翻,建立新的政權;而瓦解只是造成人事的改變而已。」徐樂希望能惕勵武帝不可一味地窮兵黷武,更應該體諒人民的疾苦,使得人民能夠真正安居樂業,這樣一來,自然能夠威震天下,平服四夷。到了班固寫〈秦紀論〉時,「土崩」與「瓦解」已經合用,作為...
無微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微不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微不至」典源作「靡微不周」。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從小聰明伶俐,十五歲就嶄露不凡的才華,後來考中進士,一直在朝廷內擔任要職。了翁為官盡忠職守,加上學問淵博,因此聲望極高,深受寧宗、理宗兩位皇帝的重用。理宗時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時而上書皇帝力陳時弊。理宗相當信任他,時常與他討論國事,徵詢他的意見。如此引起其他大臣的妒忌,合謀排擠他,讓他不安於位。於是向皇帝上書說朝中大臣只有魏了翁了解軍事,建議他去督視京湖軍馬,並授予江、淮二府督府之職務。此事引起舉朝震驚,眾臣認為這項派任不合規定,紛紛上書阻止,還有其他身分符合的大臣爭取這項任務。當時邊塞有敵軍來...
青雲平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須賈懷疑他與齊國私通,歸告魏相,魏相派人差點把他打死。後來范雎逃到秦國,改名換姓,自稱張祿,被秦王重用,當上丞相。魏聞秦將東伐韓、魏,乃使須賈於秦。須賈到了秦國,得知丞相原來是范雎,謝罪,且說:「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平步青雲」,用來比喻順利晉升到顯要的地位。
才傾八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2∼232),字子建,三國時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歲能屬文,甚得武帝寵愛。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陳王。植才思敏捷,詞藻富麗,尤長於詩,六朝詩人多受其影響。卒諡思,世稱陳思王。
同病相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病相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吳越春秋》這本書,記載了春秋時吳、越兩國的歷史。伍子胥原為楚國大臣,楚王聽信讒言殺害其父兄,伍子胥因而逃到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後來楚國的白喜也因其祖父被讒言所陷,遭平王殺害,而投奔到吳國。伍子胥向吳王引見他,使他也同樣受到闔閭的重用,並常與之商討國事。吳國的另一大臣被離相當不解,便問伍子胥說:「您為何初見白喜就如此信任他?」伍子胥回答:「這是因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樣。你應該聽過〈河上歌〉吧?裡面有一段歌詞說:『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就好像受驚的群鳥,聚集而飛;受阻的流水,回旋聚合。我這樣是同病相憐。有誰不會因思念故鄉,而更同情和自己有類似遭遇的...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