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陽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漢時設置於甘肅省敦煌縣西南一百三十里的關。因位於玉門關之南,故稱為「陽關」,為出塞必經的地方。
山海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河北省臨榆縣的關,明代曾置山海衛於此,以其背山面海,因而得名。居長城起點,為河北通東北的重要門戶,有北寧鐵路經過。形勢險要,自古為交通要,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也稱為「臨榆關」、「榆關」。
爽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爽乾燥的地方。《左傳.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明史.卷一一九.諸王傳四.梁王瞻垍傳》:「正統元年言府卑濕,乞更爽塏地。」
嵾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石不整齊的樣子。《楚辭.劉向.九歎.遠逝》:「阜狹而幽險兮,石嵾嵯以翳日。」
三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三個關的合稱:(1)平靖關、武陽關(即武勝關)、黃峴關,為義陽(今河南省信陽縣)之三關。《南齊書.卷一五.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於義陽郡。有三關之,北接陳、汝,控帶許、洛。」(2)上黨、壺口、石陘,為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之三關。《後漢書.卷二八上.桓譚馮衍列傳.馮衍》:「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唐.章懷太子.注:「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也。」(3)陽平關、江關、白水關,為蜀之三關。《文選.卷四九.史論.干寶.晉紀總論》:「三關電掃,劉禪入臣。」李善注引《漢南記》:「蜀有陽平、江關、白水關,此為三關。」(4)北周以益津(今河北省霸縣)、瓦橋(今河北省雄縣)、草橋(今河北省高陽縣)為三關,關北屬遼。(5)明時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
昌平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原為河北省的一個縣,西元一九五六年劃入北京市,後改稱昌平區。扼居庸關南口,曾為北京市北方防禦第一要。京包鐵路與京通鐵路交會於此。
張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鋪設懸掛。《三國演義》第二二回:「紹覽檄大喜,即命使將此檄遍行州郡,並於各處關津口張掛。」《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明日將一幅紙畫的芙蓉來,施在院中張掛。」
縱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隨意放出。《元史.卷九.世祖本紀六》:「戊戌,申禁羊馬群之在北者,八月內毋縱出北口諸踐食京畿之禾,犯者沒其畜。」
守此失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湖北省巴東縣西,與四川省巫山縣接界。因巫山約束,形成四十六公里的長峽,巫山十二峰屏列長江兩邊,江道狹,水流湍急。 (3) 滄海:大海。在此指東海。 (4) 懸:孤立,無所依傍。
一丸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隗囂的大將王元勸隗囂以兵守函谷關時說:「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典出《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傳》。後比喻以極少的兵力,就可防守地勢險要的關。《晉書.卷九七.四夷傳.西戎傳》:「以一丸泥封東關,閉燕趙之路。」唐.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別〉詩:「平戎七尺劍,封檢一丸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