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44 ms
共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爪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島名。參見「爪哇島」條。
2.一種由美國昇陽電腦公司所研發的網際網路網頁編寫語言。為英文Java的音譯。可以使網頁由靜態變為動態,產生生動活潑的畫面效果。安全性高且易學習,因此風行網路世界。「爪哇」是根據一種咖啡品牌命名。
|
爪哇蛙嘴夜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atrachostomus javensis
體長24公分。眼黃色,具白黑相間的頸圈,肩羽有明顯的白色斑。雄鳥體上為暖褐色,有蠹斑及皮黃色、白色或黑色斑。體下淡黃白色,胸部和腹部有深色蠹斑及明顯的大塊白斑。雌鳥全身偏暗栗色,喉部和胸部下方有黑色邊緣的大形白斑,尾部微彎。
共3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及中南半島。
棲息於常綠闊葉林或落葉混合林的森林邊緣或次生環境,最高分布到海拔800公尺。雄鳥會發出一連串悲涼的、波狀起伏的哨音“tee-loo-eee”(中間音節降低,尾音節再升高),或是較短的“loo-eee”聲;有時則是一連串的“kwah-a”或“"e-ah”或更拉長的“kwaaha”,再以宏亮、漸低的“hwah”或“gwaa”結束。雌鳥則會發出一連串不尋常的、逐漸降低的笑聲“grra-ga-ga-ga”或“kerrr-ker-ker”。巢為小軟毛墊狀,築於距地面1~7公尺的樹枝上,每窩產1~2顆白色的卵。
鳥綱(Class Aves)
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
蟆口鴟科(Family Podargidae)
|
爪哇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在爪哇發現的史前人類化石所確定的已滅絕的人科成員。西元一八九一年,由荷蘭醫生杜布瓦(Eugēne Dubois)所發現。特徵是臉孔大、頭骨粗厚、前額低斜、眉塉粗隆、下顎厚重、牙齒粗大,腦容量平均八百六十西西,身高約一百七十二公分,完全直立行走。時代比北京人要早,因此被認為更原始些。
|
爪哇牛鼻鱝或尖頭燕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ptera javanica (Müller et Henle, 1841)
體盤寬。頭部可明顯正分。吻下鰭與胸鰭分離,於左右眼眶前緣形成一軟葉。吻寬度約略等於兩眼眶間距,吻中央部位稍凹入。眼圓。噴水孔大型,位於眼之近後方。上下頜皆7列。背鰭1攸,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背鰭後方具一硬棘,棘具鋸齒緣。尾長、纖細如鞭。福馬林浸泡後體背灰色,腹面白色。
出現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國大陸、爪哇、台灣沿岸海域。
近底棲息。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鱝科或燕魟科(Family Myliobatidae),Eagle Rays
|
爪哇肉盤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布:泛熱帶至亞熱帶。 此種通常發生於早春,有時乾燥後呈小碗狀,外有皺褶,全臺灣都有分布。日本圖鑑常將此種認為是 Galiella celebica ,但後者的毛較短且平滑。
|
爪哇裸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上、下頜尖長,略呈勾狀;頜齒單列,鋤骨齒1-2列。脊椎骨數140-143。頭上半部有許多碎黑斑點,體側有3-4列黑色大斑,間隔以淡褐色網狀條紋,隨成長其大斑中心產生若干淡色的小斑,鰓孔及其周圍為黑色。
|
爪哇牛鼻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扁平,後緣尖銳。頭厚重。嘴大且寬廣,牙齒平板,通常上下顎為7排牙齒。下唇具許多乳頭突起物覆蓋物。鼻瓣邊緣具有流蘇狀構造,下與嘴部重疊。體盤呈鐮刀形或菱形,體盤寬為體盤長之1.5倍。體盤與出水孔位於側面,背鰭呈三角形,小且直立,腹鰭位於體盤基部,尾巴長如鞭形,背鰭後有鋸齒狀的棘刺。背部及腹部體盤表面(包含頭和尾)具有一些細刺。體盤背面呈深灰咖啡色到咖啡色,下面灰白,尾部咖啡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
Java程式語言;爪哇程式語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ava過去是指爪哇咖啡,但在網際網路上則是指昇陽公司(SUN)所開發的一種能支援多媒體的新物件導向程式語言。用本語言所撰寫的程式經編譯後以中間型式儲放於伺服端,執行時再送至使用者端,經使用者端之支援程式解譯。故其為可跨工作平台的程式語言,且執行工作均在使用者端而非在伺服站。
|
爪哇牛(巴里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os javanicus (d'Alton, 1823)
野生雌牛褐色或紅褐色,雄牛黑褐色會藍黑色,小腿和腳、臀部為白色角向外、向上延伸,角尖寬度達60~75公分,雌牛角較短;頭軀幹長180~225公分,尾長65~70公分,肩高120~190公分,體重400~900公斤。
原產於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爪哇、婆羅洲。
棲息在乾燥、開闊的地區,但需要密植被躲藏,除了在人為干擾的地區是在晚上活動外,任何時間都可能活動,有時整晚覓食,害羞而謹慎,雨季時會進入山區吃新長出的嫩草、竹筍,乾季時會回到山谷吃草,群居性,一群約2~40隻個體,由1隻雄牛、數隻雌牛和小牛組成,其他雄牛則單獨活動或加入單身漢群;圈養狀況下終年可生殖,但在泰國野外交配主要發生在5~6月,雌牛可以每年生殖,懷孕期9.5~10個月,一胎1~2仔,9個月斷奶,雌牛2歲性成熟,圈養下壽命可達26年7個月,野生族群瀕臨絕種,但有百萬隻圈養個體供做役用和肉用。
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T0000001010--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T0000001020--牛科(Family Bovidae)
|
爪哇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dda oryzivora
喙粗厚,紅色,腳粉紅色,眼圈紅色。體型粗壯,頭部黑色但是臉頰白色,胸部和背部為灰色,部分飛羽黑色,尾羽黑色,脅部為淡粉紅色,腹部白色。雌雄羽色相似。體長約14公分。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印尼之爪哇和峇里島。
爪哇雀是一種很受歡迎的籠鳥,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很容易繁殖,也很容易和人類親近,被販賣到世界各地。由於逃逸和不當野放的緣故,如今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野外的族群。可見於灌叢、竹林、紅樹林、草地和農耕地。以種籽、昆蟲為食物,特別喜歡吃稻米,其拉丁學名中的Padda就是指梯田,oryzivora則是指吃稻米者。在稻米成熟的季節,人群的爪哇雀會飛到稻田中覓食稻米,經常造成嚴重的農害。一夫一妻制,在雨季過後繁殖,在樹枝間或是樹幹、牆壁、屋頂的洞中築巢,鳥巢有草編織而成,呈鐘型。幼鳥離巢之後就可以自行覓食,然而通常還有2~3週的時間會接受親鳥的餵食。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梅花雀科(Family Estrildidae)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