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7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氏寄居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氏寄居蟹眼球小。兩大螯鉗部及腕節表面佈有約略濃密的羽狀剛毛,右螯鉗部與腕節長的比例會因體型和性雙型而有差異,兩螯掌節與腕節背面及腹面皆佈有許多小刺,腹面處小刺會略少;左螯掌節表面無刺或分佈零星小刺,腕節背緣有不規則排列的小刺。步足指節長約前節的兩倍,腹緣有一列約12根的小棘刺,第二步足與第三步足前節長寬比不同。第四步足前節腹面有1或2列不規則排列的錐狀角質突起。尾柄末緣中間凹陷呈小的V字型,左右葉各具有15根或更多排列緊密的棘刺。最大體型紀錄為盾板長12.3 mm。體色為均一橘色或白色,盾板、眼柄與基部、以及第二觸角柄近體端節為橘紅、淡橘或淺粉紅色,第一觸角鞭為藍色。右螯為乳白色並混有橘或...
大眼鮟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扁平柔軟;頭部相對較為狹長;呈卵圓狀,軀幹部往後漸尖細。口極寬,開於頭前端;下頜明顯突出於上頜;上頜及前上頜齒1-2列,下頜齒4-5列,均可倒伏;鋤骨及腭骨均具齒;舌齒(第五角鰓骨)呈V字形排列。無鰓耙。體祼露不具鱗,頭部及體側具有發達皮瓣。頭骨及上頷骨表面光滑不具棘。鰓孔向前延伸至胸鰭基部前方。背鰭兩個,第一背鰭有V棘;第I棘位於吻端,特化成吻觸手,末端餌球為一小球狀;第III棘相當長,向後延長至第二背鰭中點,佈滿黑色皮瓣;第IV棘缺如;第V~VI棘短小。胸鰭鰭條15-18;第二背鰭軟條8;臀鰭軟條6;脊椎骨數19。體背淡褐色;腹面淺灰色;口腔粘膜一致為淡色。背、尾及胸鰭黑褐色及臀鰭深色;...
太平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8枚;鋤骨具齒,腭骨無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58-60。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缺刻,具硬棘V,軟條21-22;臀鰭硬棘I,軟條17-18;胸鰭軟條17-18;尾鰭圓形。體淡白色或淡灰色;頭部具許多細點;體側具3縱列黑點,另具5橫帶,其中4橫帶下端具眼斑;胸鰭基部具4個斑點;尾鰭具許多小點,中央軟條部有一大形黑斑。以前所記載之P. polyophthalma及P. hexophtalma為...
長斑燈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斑燈蛾(Asota plana)是夜蛾科(Noctuidae)燈蛾亞科(Aganainae)的成員,廣泛分佈於東方熱帶區至新幾內亞。該種的前翅中央幾乎都為白色,外圍為灰色;後翅主要為白色,有灰色圓點,翅端為灰色。台灣產的長斑燈蛾為A. p. lacteata,是廣泛分佈於台灣全島的種類。

飄浮蝶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aetodon lineolatus (Cuvier, 1831)
體長圓型;吻尖,突出;體側具20條以上之橫紋;體淡色,後半部為黃色;自背鰭後方基底,尾柄至臀鰭基底有1新月型褐色帶;尾鰭末端具黑色帶;體長可達35公分。
西太平洋及印度洋。
棲息於珊瑚礁區,以水螅為生,是蝶魚屬中體型最大者,幼魚常出現於潮間帶的窪地中。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蝴蝶魚科(Family Chaetodontidae),Butterfly Fish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小細絲海綿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綿體長錐狀或呈囊球狀,體壁薄,骨骼雙層;出水孔圓形,周緣為裸露大骨針所包繞。海綿體的外層骨骼,是由略彎的單軸雙尖型大骨針,以幾近直立的角度,交錯排列成菱形網狀的主要架構,網格之間充滿垂直方向排列的小骨針;內層骨骼則由單軸骨針以水平方向束狀排列而成,在近出水孔處的束狀結構趨向不明顯;海綿體下端有根鬚狀固著結構;化石僅見於中國雲南地區早寒武世地層紀錄。
鵎鵼啄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emnornis ramphastinus
體長20公分,為美洲最大的啄木。喙灰白色,具一黑色條紋,前額至頭頂、後頸部皆為黑色,頭部其他部位為白色,背部褐色,腹部橙色,翼和尾羽則為灰色。
共2亞種,分布於南美洲西北部,包括哥倫比亞西部和厄瓜多西部。
棲息於山地潮濕的森林及其邊緣。單獨或成對覓食,活動時會翹起尾羽,沿著枝頭來回跳躍,常突然地一百八十度轉彎,有時也會在同一地點長時間靜止不動。以水果和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等。叫聲類似喇叭聲,響亮而具節奏,常連續幾分鐘之久,配偶之間常互相對唱。受侵擾的時候,也會發出劇烈的叫聲。棲地遭受破壞和人類的捕捉都是造成其數量日漸減少的原因。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鬚鴷科(Family Capitonidae)
窮舉測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數字電路劃分成多個子電路,再對每個子電路,以所有可能的輸入組合做為測試碼,進行窮舉測試。
質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作二階或更高階的量子微擾計算時,經常會出現能量不守恆的虛過程(參見虛光子)。在虛過程中所出現的質點,如果轉而以能量守恆定律去計算該質點的質量,則該質量便稱之為虛質量。例如虛光子的質量可能因而成為虛數,但物理光子的質量則為零。
四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apercis tetracantha (Lacépède, 1800)
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稍為縱扁,眼間隔處平滑;上頜骨幾達眼緣前下方;下頜突出;鋤骨有齒;下頜齒的外緣有犬齒6枚。體被櫛鱗,胸與腹部為圓鱗。體色灰白至淡黃,體側有9條寬的橫帶形成黑褐色的網目狀紋,鰓蓋的後上緣有1黑色眼斑。
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間。
棲息於水深10公尺左右的淺水海域,特別是礁岩附近的砂泥底質水域。肉食性,以小魚及甲殼類為主要食物。
可供食用,雖然常見但產量不大,且體形細小,經濟價值不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龍鰧亞目(Suborder Trachi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肥足鰧科(Family Pinguipedidae),Sandperches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