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方斑鏟頭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中文俗名為方斑鏟頭沫。本種外部形態可參考Shih and Yang (2002a),此處僅提供雄蟲性器之形態補述如下:與Clovia conifera的形態差異簡列如下:(1) 本種前翅前緣的中央與端部,分別具有1個方形與半橢圓形的白色斑紋;(2) 本種尾節腹緣突起的末端,圓鈍;(3) 陽莖端部的2對指狀突起約略等長,比陽莖1/3長度稍短,且彎向陽莖的背面。

闊橫帶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雄蟲 4.2~4.5 mm,雌蟲 4.4~4.6 mm。雄性下生殖板至端部漸窄,微彎曲,中域具粗長剛毛;陽莖幹彎曲;側突平行伸出,基部與連索癒合,端部尖細,亞端部向外側擴大;連索 Y 字形,主幹短於臂長;端部尖細。體黃白色。頭頂前緣具 1 黑橫線,近複眼具紅色橫帶,橫帶後有細黑線;額區黃白色,基域具數條黑橫線,觸角窩下方頰縫處具黑色斑點;觸角黃白色。前胸背板前緣和中後部具2條橙紅色橫帶;中胸小楯板黃白色,基域具橙紅色橫帶,近端部兩側有黑色斑點;前翅黃褐色,半透明,翅脈褐色,翅面上具不規則白色斑,胸部腹板及胸足黃白色,脛節上具黑色環狀斑。腹部背面及腹面淡褐色,腹面兩側具暗色斑。
一帶中脊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中文俗名為一帶中脊沫。體長(含前翅)約7.5~8.4 mm。體紡錘形,頭寬、體寬及體長之比值為1.0: 1.1: 1.5。。體黃褐色。複眼褐色,單眼淡紅色;額區前面基部至兩側的觸角擔,黑色,觸角黃褐色,第3節褐色;頭頂與額區背面,黃褐色。額區前面為黃褐色,近基部處具1條弧形黑色橫帶,向額區兩側延伸至角片上緣部位;頰區(gena)黃褐色,口器黃褐色。前胸背板黃褐色,基部1/3處、中央至近端部各具1條橫向褐色帶紋。中胸小楯片褐色。前翅具暗褐與白色塊狀斑交錯分布,近基部1/3處,具1條不規則白色帶狀紋,向後延伸至後緣;近端部1/3處有1條近長方形的白色帶狀紋,向下延伸至M脈附近;在Cu1...
翅緣褐條卵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Matsumura (1940)的原始描述:「本種雄蟲與P. takaosanus Mats.相似。體為淡褐色。頭頂及頭頂前緣的額區暗褐色,在前端兩側各具一個黃褐色斑。額區的中央多數為黃褐色,兩側及頂端較暗,兩側各具棕色條紋 (striae);頭楯 (clypeus)與體同色。前胸背板前端部位較窄,且稍微上升隆起,沿著中脊兩側的凹陷處(excavation)具有些細的縱向皺紋線(some fine longitudinal wrinkled lines),在平面處(disc)的刻點(punctures)不多,但形狀較大且為橢圓形。中胸小楯板的中央部位色澤較暗,具橫向的皺紋。前翅具光澤,具有...
翅雙褐弧卵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Matsumura (1940)的原始描述:「本種類似Peuceptyelus rokurinzana Mats.。體小型,約為8 mm。其頭頂位於額區背面兩側具有小的三角形黃斑,額區中央有一暗褐色斑點,在基部的兩側橫向脊起為暗褐色,及至端部有2個暗褐色斑點,頭楯端不具黑點。中胸小楯板暗褐色,兩側為黃色。前翅革片前半部具有2個縱向的暗褐色弧形斑紋,位於內側者較寬,於近中央部位被另一條斑紋打斷;位於外側者,較窄,呈Z字形,大約從中央部位向後緣延伸;近翅末端有2個暗褐色斑點;臀區棕色,具有稀疏的淡色斑點。足赭紅色,前足與中足的腿節與脛節具有暗褐色斑紋。腹節腹面暗色,最後1節腹節與生質節為赭紅色...
黃羽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形態特徵類似同屬之T. sozanensis及T. taipinensis。主要特徵在於有較大的黑色斑紋位在頭部複眼旁,及前翅為透明略帶黃色。另外,根據本種原始發表者描述,本種形態特徵為:1.頭部:綠色的頭部。暗棕色的複眼,單眼為無色。口器的喙管長至後足基節。2.胸部:暗褐色的前胸背板,前胸緣片兩側外緣下方有兩黑斑。黑褐色的中胸背板,外緣為綠色,具淡棕褐色的W字紋及深褐色的X字型隆起。3.腹部:腹部為棕色且有少量銀色鱗毛覆蓋。雄背瓣為深褐色,腹瓣小,腹瓣頂端略圓。第3、4腹部腹板兩側有小瘤狀突(第3腹板瘤狀突端部為黑色),第8腹節有少量白粉分佈。4.翅:翅為透明略帶黃色。翅脈為黑色及綠色...
綠斑褐脈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 6.5~7.5 mm。全體淡白色。頭頂兩單眼間有 1 個圓形黑色斑紋;頰區兩側近觸角擔各具 1 個圓形黑色斑紋。前翅透明、表面覆蓋白色粉末、翅脈褐色;後翅透明。
黃皺卵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Matsumura (1940)的原始描述:「體長8.5 mm。體為黃褐色,腹面為暗褐色。頭頂兩側深陷,並具縱向的皺紋。額區兩側有9條暗褐色的斜向脊起;頭楯上半部並未內縮;喙之末端黑色;前胸背板有許多小皺紋,中央脊起的兩側有縱向的皺紋。中胸小楯板具有橫向皺紋。前翅有由微淺刻點組成的細皺紋,在前緣脈位置有5個暗褐色斑點,接近中央部位的斑點最大。在革片的中央部位,有1個短的橫向淡色斑紋。足赭紅色,其上紋路就像不規則的大理石條紋」。
黑脈斑大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 8 ~ 10 mm。體棕褐色。於頭頂、前胸背板及前翅區域,夾雜紅色塊斑或條紋;其中兩複眼間的頭頂區域,前緣有兩個紅色斑點、後緣有4 個紅色塊狀斑點;前胸背板的中央及兩側各具1條紅色縱向斑紋;中胸小楯板棕褐色;前翅自基部至端部,具有3條橫向的紅色條紋。
屏東二色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雄蟲 4.5~5.0mm,雌蟲 5.0~5.5mm。雄蟲尾節側瓣長,端部平截具 8~10 根長剛毛,亞端半部側緣也具一些細長剛毛;連索 Y 字形,莖幹長於臂,與基部附突融合,基部附突平行,端部細,側面觀彎曲。下生殖板近似三角形,內側緣有 1 排細剛毛;腹面常具成排的粗細剛毛,指狀端部有細毛;陽莖管狀,側面觀近似 V 字形,基部與尾節側瓣相連;腹面觀左右對稱,基部寬,有 2 簇短剛毛,莖幹向腹面彎曲,端部分成 2 叉,生殖孔在端部。陽基側突基部近似四邊形,亞端部驟變細,彎折外伸,長於基部中長,腹面有 1 枚乳狀突。頭頂有不規則的褐色斑紋,頭冠與顏面交界處有 6 個乳白色斑點;複眼黑色,單眼...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