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節清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雲(西元262∼303),字士龍,晉吳郡人。與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其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寫了一篇哀祭文。其中:「越殷自周,紹膺遺祉,亮節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偉大的功業。並以「亮節」一詞,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高風亮節」,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氣節堅貞。
來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來探訪。如:「好友臨時來訪,讓我驚喜萬分。」唐.韓愈〈送僧澄觀〉詩:「有僧來訪呼使前,伏犀插腦高頰權。」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齣:「小生接得此扇,跋涉來訪,不想香君又入宮去了。」
見慣司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司空見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司空見慣」這句成語,與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關。劉禹錫和柳宗元是好友,兩人都因宰相王叔文的牽連被貶官。之後,劉禹錫的仕途就相當的乖舛,屢經波折後,好不容易才在唐文宗太和二年回到朝廷擔任主客郎中的官。「司空見慣」的故事,大概就發生在這個時候。當時京城有位曾經擔任過司空的李紳,也喜愛詩歌,因為久仰劉禹錫的才名,所以特別在自家擺設盛宴款待他。席中,還安排一位年輕貌美的歌妓表演。劉禹錫看到李紳隨手一擺,就是這麼盛大的場面,想必早已見慣了,不禁為自己乖舛遭遇,感到非常悲傷。劉氏曾經在江南擔任過刺史,所以詩中自稱為「江南刺史」。後來從這段故事摘出「司空見慣」這句成...
見景生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朝宮大用所作的《七里灘》一劇,內容是演東漢時隱居在七里灘的隱士嚴光,不肯應好友光武帝劉秀的邀請出仕的故事。第四折中,在劉秀熱切邀約之下,嚴光答應到京城和他見面,結果受到熱情的接待。眼裡看到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嚴光依然不為所動,他還是想念七里灘那「水似藍,山如黛」的隱居生活,不由地「見景生情,睹物傷懷」,表示因為眼前所見的景象,而觸發了內心情感,引起感傷。後來「見景生情」被用來形容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 + 元朝無名氏所作《翫江亭》一劇,是演鐵柺李岳度牛璘、趙江梅重回仙班的故事。第三折中,趙江梅上街找跟隨鐵枴李岳出家的丈夫牛璘,牛璘則從師父口中得知趙江梅這天會到街...
雪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同船的兩人無一倖免。按托斯卡納當地法律規定,任何海上漂來的物體都必須付之一炬,雪萊的遺體由他生前的好友拜倫及特列勞尼以希臘式的儀式來安排火化,他們將乳香抹在屍體上,在火中灑鹽。次年1月,雪萊的骨灰被帶回羅馬,葬於一處他生前認為最理想的安息場所。 觀點 雪萊被定義為浪漫主義時期撒旦詩派的其中一個詩人,乃因他的行文風格所致。雪萊也是標準的浪漫主義,認為詩歌可以改變社會,故詩中多透露出對社會現狀的關懷、感歎及改革的企圖心。 作品 o 愛爾蘭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o 戰爭(War,181...
林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國的作品。林紓一生翻譯之作品甚為豐富,稿酬如潮,他的好友陳衍(石遺)戲稱他的書房是“造幣廠”。根據錢鍾書的觀察,在譯完《離恨天》(1913年)之前,林紓的譯本十之七八都很出色,後期的譯筆逐漸退步,顯得較無趣味。 觀點林紓雖思想保守,但他並不完全排斥白話文學,他也曾經寫過白話詩,只是反對盡廢古文。他極力維護封建禮教,指責青年人「欲廢黜三綱,夷君臣,平父子,廣其自由之途轍」,但卻又將與封建禮教不相容的《迦茵小傳》整部譯出。林紓的古文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馬、班、韓...
早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早時日。[例]好友即將赴美求學,祝福他早日學成歸來。
不暇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假思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細讀《中庸》一書的心得。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全書從戒懼謹獨(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講起,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最後以「誠」字作結。所謂「戒懼謹獨」,既不必勉強費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間,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至於所謂「智仁勇」三德,以及「誠」之一字,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
夏目漱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曾立志以漢文出世。23歲,夏目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現東京大學)。1889年,就學期間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岡子規等人影響而開始寫作;同年9月9日,他的漢文暑假遊記《木屑錄》脫稿。《木屑錄》不僅是漱石最早彙集成冊的作品,且署名為「漱石頑夫」。漱石二字來源於唐代《晉書》的故事漱石枕流,一開始是子規的筆名,為夏目借用,並最終成為了他的正式筆名「夏目漱石」。1895年,在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後又去熊本縣執教;這段經歷後來體現在他的小說《哥兒》中。1896年,夏目在家人的安排下與貴族院書記官長中根重一的長女鏡子結婚。這一時期夏目在...
即景生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景生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元朝宮大用所作的《七里灘》一劇,內容是演東漢時隱居在七里灘的隱士嚴光,不肯應好友光武帝劉秀的邀請出仕的故事。第四折中,在劉秀熱切邀約之下,嚴光答應到京城和他見面,結果受到熱情的接待。眼裡看到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嚴光依然不為所動,他還是想念七里灘那「水似藍,山如黛」的隱居生活,不由地「見景生情,睹物傷懷」,表示因為眼前所見的景象,而觸發了內心情感,引起感傷。後來「見景生情」被用來形容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二)元朝無名氏所作《翫江亭》一劇,是演鐵柺李岳度牛璘、趙江梅重回仙班的故事。第三折中,趙江梅上街找跟隨鐵枴李岳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