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8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赴湯跳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紹興師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爺,舊時官府衙門的幕僚。而師爺中學識、機敏過人者常多出自紹興,故稱為「紹興師爺」。專門辦理刑名錢穀,手擬公文。由於處事老到,經驗豐富,常能協助辦案,替人解圍。
才學兼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與學識俱佳。《隋唐演義》第三六回:「恐翰林院草來不稱朕意,思卿才學兼優,必有妙論,故召卿來,為朕草一詔。」
獨學孤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無人可切磋,學識有限。語本《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試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的職位,實在是大材小用,便寫了一首詩送他,詩中有「讀遍牙籤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句,便是說歐陽憲學識淵博,卻只能在這小地方試身手。後來「牛刀小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有大才能,在小事上施展。
刮目相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刮目相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刮目相看」原作「刮目相待」,指將眼前舊有的認識刮除,重新看待。三國時吳將呂蒙,小時候因為生活困苦,沒有讀過什麼書,以致有些官員認為他沒有學識而看輕他。有一天,吳國君主孫權勸呂蒙和蔣欽,要他們趁著年輕多看史書和兵書充實學識,呂蒙起先推說軍務煩忙沒有時間,孫權就舉自己、漢光武帝及曹操的例子來勉勵他。於是他開始發奮學習,到後來看過的書籍,甚至比一般儒生還多。吳國另一位將軍魯肅在代理周瑜的職務期間,有次巡視呂蒙駐守的營區,本來魯肅也有一點輕視呂蒙,但卻在議論事情時說不過他,於是拍著呂蒙的背說:「我一直以為你只會帶兵,沒想到你學識這麼淵博,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學...
探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邯鄲匍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高才博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高超,學識淵博。《周書.卷七.宣帝紀》:「八日,州舉高才博學者為秀才。」也作「高才大學」、「高才碩學」。
納士招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攬吸收有品德、學識的賢人士子。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可不道吏部文章二百年,甚些的納士招賢。」《孤本元明雜劇.薛苞認母.第四折》:「賢士有如此博學廣文,高才大德,見如今聖人納士招賢,何不進取功名。」也作「招賢納士」。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