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4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咂嘴弄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形容賣弄口舌。《文明小史》第一九回:「還在那裡滿嘴的說甚麼祇有一點點大,甚麼不到三寸長,也不曉得當初是怎樣裹的。他一個人咂嘴弄舌,眾人只得又談論別的。」
|
里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古時鄉里小吏,負責掌管戶口、賦役等事。北齊、隋、唐皆置之,宋、元沿用。明始專稱里長。唐.杜甫〈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水滸傳》第二回:「俺家見當里正,正要來拿你這夥賊。」也稱為「里君」、「里長」。
|
肉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葉片裹糯米和肉等佐料而蒸煮製成的食品。如:「每近端午,母親總會包些肉粽過節。」
|
角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蘆葉或竹葉裹成尖角的粽子。唐.徐堅《初學記.卷四.歲時部下.五月五日》:「周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糉,一名角黍,一名糉。』」《宋史.卷二六二.劉溫叟傳》:「太宗在晉邸,聞其清介,……明年重午,又送角黍、執扇。」也稱為「角粽」。
|
爆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以火燃竹,劈啪作響,用以驅鬼。今則用紙捲裹火藥做成,點燃引線就會炸裂,發出巨大聲響,常在喜慶時燃放。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紅樓夢》第五三回:「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也作「爆竿」、「爆仗」。
|
天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國婦女古有纏足的習俗,清末漸廢,故稱未經纏裹之天然足為「天足」。《文明小史》第四○回:「所以孩兒立志,要娶個天足媳婦。」
|
棉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間縫裹棉絮胎的長袍,冬天穿用,可以禦寒及保暖。也稱為「棉袍子」。
|
中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符合規格。漢.桓寬《鹽鐵論.錯幣》:「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輕重。」《東觀漢記.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紀》:「又舊制上書,以青布囊素裹封,書不中式不得上。」
|
纏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婦女用布帛緊裹雙足,使之纖小,以為美觀。纏足之風,始於五代,至宋朝大盛,遍及全國。《通俗常言疏證.婦女.纏足》引《墨莊漫錄》:「婦人之纏足,傳記皆無所出。惟齊東昏侯,有鑿金為蓮花,令潘妃行其上一事,而不言其足若何。惟唐鎬詠李後主宮嬪窅娘詩云:『蓮中花更好,雪裡月常新。』以此知扎腳自五代始也。」也作「纏腳」。
|
一刀見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下去,血即湧出,用來比喻言論簡潔透澈,深中肯綮,如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文集六.盧梭學案》:「案此論可謂一針見血,簡而嚴,精而透矣!」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