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北轅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南轅北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戰國策.魏策四》載,戰國時,魏國安釐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臣子季梁得知了這個消息,立即從旅途中折返,想回去勸阻。一回到魏國,季梁顧不得衣服的髒亂和滿身的塵埃,便匆匆忙忙地趕去見安釐王,告訴他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要去楚國,卻駕車往北方走。我問他說你要去南方的楚國,怎麼會往北方走呢?他回答說他有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實際上因為他是往相反的方向走,馬愈快、旅費愈多、馬伕愈好,反而使他離楚國愈遠。今天大王您想成就霸王之業,取信於天下諸侯,依仗著強大的軍力去攻打趙國,想藉此擴充領地,提高聲望,其實這樣的舉...
涉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意讀書,過目而不仔細研究。《抱朴子.內篇.塞難》:「涉覽篇籍助教之書,以料人理之近易。」三國魏.邯鄲淳〈漢鴻臚陳紀碑〉:「然後研幾道藝,涉覽文學,凡前言往行,竹帛所載,靡不悉該其善也。」
無穴可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地自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公子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同父異母弟。據《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載,昭王死後,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他天性仁厚,好養士,有賢名。魏安釐王二十年時,秦昭王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魏無忌的姊姊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平原君數次請救於魏,魏王就派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往救趙,但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說:如果敢去救趙,秦滅趙後,下個就是滅魏!魏王聽了很害怕,即要晉鄙屯兵觀望形勢。平原君派使者去跟魏無忌求救,說:「邯鄲城早晚就要被攻破了,你即使不管我們趙國,難道你就不可憐你姊姊嗎?」魏無忌聽了十分憂心,就讓門客辯士用種種方法去勸說...
代李僵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李代桃僵」之典源,提供參考。 樂府古辭〈雞鳴〉(據《樂府詩集.卷二八.相和歌辭三》引)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貸,柔協正亂名。黃金為君門,璧玉為軒(闌)堂。上有雙樽酒,作使邯鄲倡。劉王碧青甓,後出郭門王。舍後有方池,池中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傍。黃金絡馬頭,熲熲何煌煌。桃生露井1>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2>桃根,李樹代桃殭3>。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注解〕 (1) 露井:沒有覆蓋的井。 (2) 齧:音ㄋ|ㄝˋ,啃、咬。 (3) 殭:通「僵」。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
舊病難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毛病難以治療。比喻舊有的不良習性,難以改正。《孤本元明雜劇.三化邯鄲.第三折》:「則待作抱官囚,覓不著逃生計,急回頭待悔來應遲,又不將心猿意馬牢拴繫,也不是你本性難移、舊病難醫。」
上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上級的命令。古時指君命。《左傳.成公十六年》:「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三國魏.邯鄲淳〈贈吳處玄〉詩:「我受上命,來隨臨菑。」
魯連蹈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魯仲連是戰國時齊人,周遊列國到趙國時,正逢秦兵圍趙都邯鄲。魏王因懼秦而派辛垣衍勸說趙王尊秦為帝。魯仲連和他激辯,並義正詞嚴的表示:寧願跳海而死,也不做暴秦的臣民。典出《戰國策.趙策三》。後比喻寧死也不受強敵屈辱的節操。清.吳偉業〈東萊行〉:「魯連蹈海非求名,鴟夷一舸寧逃生。」
壽陵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因仿傚學習他人而失去的既有技能。見「邯鄲學步」條。01.唐.劉禹錫〈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詩:「空愧壽陵步,芳塵何處尋?」 
魚沈鴈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沉魚落雁」。見「沉魚落雁」條。01.明.湯顯祖《邯鄲記》第一四齣:「說甚麼如花殿腳多奇妙,那〈菱歌〉起處,卻也魚沈鴈落,似洛浦凌波照,甚漢女明□笑。」
一語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言九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就接納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詞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份量。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後來「一言九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