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43.14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積存木柴、乾草或糧食等的地方。《史記.卷四三.趙世家》:「十二年,邯鄲廥燒。」《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頻傳》:「方歲饑,頻發官廥庸民浚渠。」
老蚌出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魏京兆人,韋端之子。漢獻帝建安中,為郡上計吏,特拜郎中。魏明帝太和中,為武都太守。善書,師法張芝、邯鄲淳,諸體皆能,尤精大字,魏室寶器銘題皆出其手。 (6) 懿性貞實:性情真誠良善。 (7) 文敏篤誠:舉止文雅靈活而忠厚。 (8) 保家之主:保衛家國之人。 (9) 不意:想不到。
朝歡暮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整天沉迷於歡樂中。明.湯顯祖《邯鄲記》第六齣:「盧郎,自招你在此,成了夫婦,和你朝歡暮樂,百縱千隨,真人間得意之事也。」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八齣:「哎!只可惜當日天子寵愛了貴妃,朝歡暮樂,致使漁陽兵起。」
玩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王,在位三十六年,卒諡威。 (3) 田忌:生卒年不詳,戰國齊將。曾推薦孫臏於齊王。魏將龐涓攻趙都邯鄲,田忌領兵圍魏救趙,並用孫臏計大敗魏軍於桂陵。 (4) 幾:音ㄐ|,將近、差不多。 (5) 齊三枼:齊國三代。枼,疑為「世」。 2、「黷武」:《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初,公孫瓚知術詐,固止虞遣兵,虞不從,瓚乃陰勸術執和,使奪其兵,自是與瓚仇怨益深。和尋得逃術還北,復為袁紹所留。瓚1>既累為紹2>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3>患其黷武,且慮得志不可復制,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稟假4>。瓚怒,屢違節度,又復侵犯百姓。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
甲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甲長。《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上五》:「排比成甲,迭為甲頭。」明.湯顯祖《邯鄲記》第一一齣:「諸餘作手都可,到是甲頭老賊,推呆賣老不來。」
李代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李代桃僵」之典源,提供參考。 樂府古辭〈雞鳴〉(據《樂府詩集.卷二八.相和歌辭三》引)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貸,柔協正亂名。黃金為君門,璧玉為軒(闌)堂。上有雙樽酒,作使邯鄲倡。劉王碧青甓,後出郭門王。舍後有方池,池中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傍。黃金絡馬頭,熲熲何煌煌。桃生露井1>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2>桃根,李樹代桃殭3>。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注解〕 (1) 露井:沒有覆蓋的井。 (2) 齧:音ㄋ|ㄝˋ,啃、咬。 (3) 殭:通「僵」。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
氣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命。《孤本元明雜劇.澠池會.第一折》:「自離了楚國到邯鄲,看承的如氣命,愛惜似心肝。」《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他那賣酸餡架兒上一個大金絲罐,是定州中山府窯變了燒出來的,他惜似氣命。」
持管窺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毛,有如「用管子看天,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以為天空就是這麼小」一樣。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如「邯鄲學步」,非但沒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莊子與公孫龍並非同時代的人,表示莊子言論的深奧,連像公孫龍這樣博聞善辯之士都無法參透,只能獲得片面的理解,就如「用管窺天,用錐指地」般。後來「以管窺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見識片面而狹窄。
景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山名:(1)位於北平神武門外宮城之後,為明思宗殉國之所。也稱為「煤山」、「萬歲山」。(2)位於河北省邯鄲縣境內。(3)位於山東省曹縣東南。(4)位於山西省聞喜縣東南,為中條山的最高峰。也稱為「湯寨山」、「湯王山」。(5)位於河南省偃師縣南。(6)位於湖北省房縣南。
排難解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排難解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有一次秦國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但是終究害怕秦國的勢力,不敢正面交戰,所以就把軍隊駐紮在邊境上,按兵不動。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這樣秦王就會退兵。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了這件事,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魯仲連見了辛垣衍,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曉以大義。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而返回魏國。不久,魏國的公子無忌(信陵君)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