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醫上指蛻下來的表皮。呈半透明的筒狀薄膜,可入藥治療驚風、抽搐、癲癇等。也稱為「蛻」。
馬達加斯加葉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angaha madagascariensis (Bonaterre, 1790)
中、小型,體細長。本種的形態最特別之處是雌、雄具有明顯的性別2型性,雌吻部前端鱗片特化為葉片狀,體色為棕色;雄吻部前端鱗片特化為矛尖狀,體背為紅褐色,腹部為黃色,具白色側線。
馬達加斯加特有種。
棲息於原始林中,樹棲性,多於日間活動,以蜥蜴、守宮及小型囓齒類為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黃頜科(Family Colubridae)
目白尼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為大型海參,體長可達30公分,寬10公分。口部四周具20隻楯狀觸手,管足集中於腹部,肛門周圍為黑色,身體為灰白色,背上有許多眼般的斑塊,所以稱為目參。小個體白天會躲在珊瑚碎屑中,只露出肛門呼吸,晚上才出來覓食。大個體則日夜均在外活動。底食性,以礁石上的微細藻類、細沙上的有機物為食。身上常有異尾類(甲殼類)及隱魚共生,體表也偶有共生蟹及多毛類寄生。居維氏器發達,受刺激時易排出白色黏絲。這幾年來數量銳減,可能和海岸污染有關。
一朝被咬,三年怕井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曾遭受挫折,以後遇到類似狀況就變得膽小如鼠。如:「你別再叫我做這件事了,我是一朝被咬,三年怕井繩。」也作「一度著咬,怕見斷井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沙氏輻尾、輻陽燧足、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Savigny’s brittle star。體盤略呈圓形,體型很小,直徑僅約0.5公分。腕足2至7隻,而以6隻較常見,長僅約2公分,具有棘刺,反口面(背部)呈灰棕色至灰綠色,具有黑褐色、黃色至藍綠色的斑紋。齒下口棘1個,呈心形。體盤的反口面有特殊的鱗片,散佈一些小刺棘。輻楯大,口楯大,側口板小,近端不相連接,反口腕板呈橢圓形,有圓形的側緣,遠端邊緣凸起。
江崎波紋目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江崎波紋目蝶 Ypthima esakii Shirozu, 1960 Ypthima esakii Shirôzu, 1960 江崎波紋目蝶,又名江崎波眼蝶、江崎瞿眼蝶、埔里波紋目蝶。 本種跟台灣波紋目蝶(Y. multistriata Butler)與台灣小波紋目蝶(Y. akraga Fruhstorfer)最為相像。這三種波紋目蝶在後翅背面都只有三枚眼斑,而江崎波紋目蝶與台灣小波紋目蝶的第一枚眼斑小於或等於第二枚眼斑,台灣波紋目蝶則以第一枚眼斑最大;此外,台灣小波紋目蝶眼紋內側的波紋狀白帶非常明顯,可以此與江崎波紋目蝶區別。卵為淺綠色,呈球形,上有類似柑橘皮的淺刻...
非洲眼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aja pallida (Boulenger, 1896)
小型眼鏡,體長在1公尺以下,體色通常為紅色或紅棕色,亦有橄欖綠色者。喉部有黑色寬帶紋,受驚時撐起的頸部皮摺明顯較亞洲眼鏡為窄。
非洲東北部。
棲息於綠洲、乾燥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區,夜行性,以其它類、鳥類和小型哺乳類為食。非洲眼鏡在遭遇人類等大型動物的威脅時,會將毒液自毐牙前端的小孔噴射出,若毒液噴入眼睛,輕則劇痛難耐,重則有失明的危險。卵生,一窩約產卵10餘枚。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蝙蝠科 (Family Elapidae)
梭德氏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mphiesma sauteri sauteri (Boulenger, 1908)
小型,體色呈暗褐色,頸部有一白色之V型花紋;腹鱗兩側有黑色斑點,自頭後向尾部之體側連成1線;背鱗列數為17列。
台灣、中國大陸南部、越南北部。
分布於中、低海拔之山區,常出現在潮溼的草澤、灌叢、樹林邊緣等環境,尚稱普遍。日行性,卵生,每窩可產卵10餘枚。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黃頜科(Family Colubridae)
裾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phichthus uroloph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
吻尖,通常超過下頜 。上唇邊緣無皮褶 。齒圓錐狀或尖銳(非犬齒):上下頜骨齒圓錐狀,各1列;前上頜骨齒4枚,排成半圓形。鋤骨齒之前端為5枚齒,排成狀,其後為1列圓錐狀齒。背鰭起點在胸鰭中部及鰓裂之後。脊椎骨數133~142。體長為體高之25.3~26.9倍,頭長之8.6~10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3~1.4倍;頭長為吻長之5.6倍;吻長為眼徑之1.7倍。前鼻孔成管狀。口裂超過眼之後緣。背、臀鰭在近尾端處較高。無尾鰭。除前端外,舌固定。體色淺褐色,下方較淡。背鰭褐色具白邊,臀鰭白色。
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
棲息於400公尺深以內海域之砂泥底。
數量多,可由底拖網作業或籠具所捕獲,但目前並無經濟利用之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康吉鰻亞目(Suboder Congroidei)
鰻科(Family Ophichthidae),Snake Eels,Worm Eels
海桐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體黃色。花序卵圓形。雌雄花混生。雄花 3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