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置身無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悅,所以他讓將軍帶領著他們的軍隊返魏,自己和門客則留在趙國。趙孝王感激魏無忌大力相助,於是和平原君商量,想將五個城邑封給魏無忌。魏無忌聽到這個消息,神態驕矜,顯出自以為有功的樣子。門客中有人勸魏無忌說:「有些事不可以忘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記。別人有德於您,您不可以忘記;您有德於人,希望您忘了它。況且假託魏王的命令,奪取晉鄙的兵權以解救趙國,對趙國而言是有功,對魏國而言卻不可稱為忠臣。現在您竟驕傲的自以為有功,我認為您這種態度,實在不足取。」於是魏無忌立刻反省自責,彷彿羞愧得沒地方可以藏身,所以趙王再提及時,就辭謝了他的好意。後來「無地自容」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似若無所容者」演變而出,用來形...
烏集之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烏合之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桓公成為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奠定齊國的法治思想,著重經濟管理,他曾說:「像烏鴉一樣暫時湊合在一起的人,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剛開始什麼都好商量,久了就什麼都看不對眼,互相唾棄。表面上雖然還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沒有交心,權力不在領導人的手上,而在屬下或幕僚,可說是暫時依附、沒有權勢的領導者。」後來「烏合之眾」被用來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益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加放肆,毫無忌諱懼怕。《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州吁益無忌憚,日夜與石厚商量篡奪之計。」
商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估計、料想。宋.黃庭堅〈醇道得蛤蜊復索舜泉〉詩:「商略督郵風味惡,不堪持到蛤蜊前。」宋.陸游〈雪後尋梅偶得絕句〉:「商略前身是飛燕,玉肌無粟立黃昏。」也作「商量」。
3.醞釀。宋.姜夔〈點絳脣.燕雁無心〉詞:「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也作「商量」。
瀝肝呈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披肝瀝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北周大象二年(西元580),宣帝突然病死,登基的靜帝年方八歲,無法親政。當時朝廷之中,以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政治聲望最高。鄭譯和劉昉等大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擬一份假遺囑,稱宣帝讓楊堅代為攝政,輔佐靜帝。後來楊堅藉詔書的名義,接管了京師的軍隊,並鏟除異己,控制整個軍隊。鄭譯和劉昉擁戴楊堅上臺,其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
智以利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
為蛇添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容是說:在楚國有個專管廟堂祭祀的人,把一壺酒賞給辦事的人們去喝。但是人多酒少,不夠大家分喝,於是大家商量了一下,想出在地上畫蛇比賽的方式,誰先畫好一條蛇,誰就可以喝那壺酒。比賽開始之後,其中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就畫好蛇,於是拿起酒準備要喝,看著別人還在慢慢的畫著,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握著筆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且還得意地說:「我還能有時間給蛇畫上腳呢!」蛇腳還沒畫好,另一個人已經畫好了蛇,就把酒搶過去,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能再給蛇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給喝了。那個替蛇畫上腳的人,最後就失去了原本是屬於他的那壺酒。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畫蛇添足」,用來比喻多此一舉,反將事情弄糟。
有話好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什麼意見互相可商量。如:「大家有話好說,別動手!」
披肝掛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披肝瀝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北周大象二年(西元580),宣帝突然病死,登基的靜帝年方八歲,無法親政。當時朝廷之中,以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政治聲望最高。鄭譯和劉昉等大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擬一份假遺囑,稱宣帝讓楊堅代為攝政,輔佐靜帝。後來楊堅藉詔書的名義,接管了京師的軍隊,並鏟除異己,控制整個軍隊。鄭譯和劉昉擁戴楊堅上臺,其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
利以昏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利令智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