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做東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乃還。 〔注解〕 (1) 秦:秦國。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約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今之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惠王時重用張儀,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晉:晉國,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 (3) 鄭:周朝諸侯國之一。故址位於今河南省新鄭縣。 (4) 執事:執掌事務的人。 (5) 鄙遠:指秦國若得鄭地以為國,則須越過晉國之地。 (6) 倍:增加...
早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起初、先前。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早起杭州散了,趕到西,客火裡吃酒,我不與了大姐一分飯來?」《水滸傳》第五回:「早起只顧貪走,不曾吃得些東西,卻投那里去好?」也作「早先」。
蘇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143?~前60)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西省長安縣東南)。武帝時出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漢節。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始得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爵關內侯,圖形麒麟閣。其著作流傳於今者,有詩四首、〈答李陵〉詩及〈別李陵〉等。
洛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1)源出於西省雒南縣冢嶺山,東南流入河南省境內,至鞏縣洛口入黃河。也稱為「雒水」。(2)源出西省定邊縣東南白於山,至朝邑縣入渭河。南北直貫西省中部,與渭河並為西省二大重要河流。也稱為「北洛水」。
因勢順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弃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注解〕 (1) 魏: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後滅於秦。 (2) 趙:戰國七雄之一,其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3) 韓:戰國七雄之一...
秋毫不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注解〕 (1) 關:關中,地名。位於今西省。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至散關,北至蕭關,位於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2) 秋豪:即「秋毫」,鳥獸在秋天所生的細毛。後比喻微細的事物。豪,通「毫」,細而尖的獸毛,夏落秋生。 (3) 籍:名冊、檔案上。 (4) 府庫:國家儲藏財物的處所。 ◎2《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
桂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漢武帝時所建造的宮殿。原址在今西省西安縣西北。
馬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9~166)字季長。茂陵(今西省興平縣東北)人,東漢學者。從學者常千數,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尚書》、《三禮》等。
仙人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山名。西省華陰太華山的東峰。峰側留有形似手掌的痕跡,據說為黃河河神以手擘開山峰以利河水通過所留。
集腋為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谿者速涸,逝淺者速竭,嶢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慎子.知忠》。 (2) 辭:推卻、不接受。 (3) 違:反、背。 (4) 千鎰:千金。鎰,音|ˋ,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以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參考資料〕 《慎子.知忠》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是以過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和...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