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書經.泰誓中》:「百姓懍懍,若崩厥。」後以崩代指叩首。《聊齋志異.卷三.紅玉》:「生聞,崩在地。」
帝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rynosoma solare (Gray, 1845)
身體呈橢圓形般的寬扁狀,四肢短但強壯,尾短;頭部具數個大型刺狀鱗構成之頭冠,除頭部外體背亦散布許多大小不同之刺狀鱗,部分個體在背脊長帶有1條淡色線,全長最大約16公分。
美國之亞歷桑那州及墨西哥西北部。
喜歡生活在乾燥且炎熱之環境,而白天日曬強過於強烈時,它們則會躲在疏鬆的沙子裏,以昆蟲或蜘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若受到驚嚇時,其亦會如德州蜥般之迅速鑽入沙中;或完全不動的姿勢直到危險過去,眼也能噴出少量的血來嚇唬敵人,一窩約可生17~28顆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美洲鬣蜥科(Family Iguanidae),Iguanid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多邊形內的各,皆稱為「內」。
2.同一平面上,一直線截交其他二直線時,所生的內方諸。如同側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頂端結構有八個的亭子;其八象徵八卦,有驅邪避凶的作用。例:下晝𫣆就在山項个八亭見面。(下午我們就在山上的八亭見面。)
毛竊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卵大約0.4mm,乳白色,鈍橢圓形。幼蟲約4mm,淡黃色,具有三對胸足,身形呈肥短彎曲的蠐螬狀,被滿白色細毛。幼蟲會將食屑黏合為蛹室,並於其中化蛹,蛹體約3mm,淡黃色,複眼與大顎端部顏色較深。成蟲約3-4mm,紅褐色,腹眼為黑色,身體為橢圓形,觸鋸齒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圭的稜。泛指稜、鋒芒。《禮記.儒行》「毀方而瓦合」句下唐.孔穎達.正義:「圭謂圭之鋒鋩有楞,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
2.跡象、形跡。《醒世恆言.卷一五.赫大卿遺恨鴛鴦絛》:「我如今賞他一兩銀子,教他以討銀為名,不時去打探,少不得露出些圭來。」
章動(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章動為地球自轉軸受星球(主要是月球和太陽)重力的影響,而產生之週期性運動。其運動為偏離歲差(參見 precession)行徑之晃動,晃動度的大小即為章動。最大之章動週期為18.6年,度為9.2秒(一般天文學習慣將1度分為60分,1分再細分為60秒,因此1度為3,600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綠纏繞(右旋)木質蔓藤,全株光滑無毛。單葉,對生,紙質;葉形頗富變化,長橢圓形、橢圓形、濶倒卵形至線狀披針形;長7~12 cm ,寬3~6 cm ;先端漸尖或短凸尖,基部楔形;葉脈於葉背紅褐色,兩面光滑無毛;托葉著生於葉柄間,基部合生。花雜性,雌雄其株,聚繖花序排列成頭狀,簇生,頂生;花冠短鐘狀,黃色、白色或綠白色, 4~5 裂。核果聚成聚合果,球形,徑0.5~1.6 cm ,成熟時橙紅色或紅色。
盾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15-24.5公釐;雄蟲體型通常較小(17-19公釐)、雌蟲體型常超過18公釐。此種在體形大小、顏色、形態上極具多態。頭部中央基半具一縱紋,向後寬闊拓展,具藍色金屬光澤。體色由淡黃至深橘紅;體背斑紋變化如圖152–157,並有許多中間型變異。前胸背板具2-8個黑斑,分別分布在胝區後緣各1,盤區亦具1對黑斑,背板後緣具4個黑斑,時互相連結,或消失。小盾片一般具6-8塊黑斑,或消失只剩基部2個黑斑,並有一長稈斑紋相連;黑斑周圍有黃邊。前胸背板肩多無突刺(圖149, 490–494),或有不同程度的突刺(圖150–151, 486, 489);臺灣無突刺的族群比例較多。腹部腹面中央的斑紋具有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犀牛的。由質纖維所組成,堅硬細緻,可入藥,具有強心、解熱、去毒、止血的功效。亦可用來製做圖章或其他器物。
2.額頭上隆起的骨。傳說為貴人之相。《戰國策.中山策》:「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權衡,犀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諸侯之姬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