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角凹緣天蛾 Neogurelca himachala sangaica 小型天蛾本屬台灣有兩種均為台灣最小的天蛾。與另一種凹緣天蛾 N. hyas 的差異主要在後翅本種的黃色斑呈三角形凹緣天蛾則否。廣泛分布台灣低海拔地區主要在晨昏活動。
野蠶 Bombyx mandarina formosana 成蟲幾乎全年可見低至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外型與家蠶(Bombyx mori)相似且本種與家蠶雜交後的F1後代亦具有生殖能力故有學者認為本種為家蠶的野生族群。
〔蘇共中央二月全會政令, 1988〕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聯共黨於一九八八年二月召開中央委員全會會中提出教育改革的有關事宜名為「中等與高等教育改革進程和黨實行改革的任務」(On The Course of Reconstruct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arty's Tasks in Carrying It out)並於全會上通過;而此項政令主要是回應戈巴契夫於該會的演說〔重建必須有其改革的意識型態〕。
  全文共分四部分開宗明義便指出普通和職業教育、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宗旨在確保青年的教育與培養和幹部訓練與資格提升的新品質進而創造必...
Euterpnosia laii Lee, 200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賴氏姬春蟬 Euterpnosia laii 為台灣特有種由賴建宏先生採集韓國學者李榮濬 (Young June Lee) 於2003年發表為新種。本種屬於小型蟬其成蟲體色主要為黑色及暗 綠色身體覆蓋少許的金色鱗毛外型與太平姬春蟬及細姬春蟬類似但身體背部具有較粗大的斑紋雄蟲第4腹節側邊有較明顯的齒狀突出。主要棲息於中海拔山區成蟲鳴叫時間在日出到日落間會 一起鳴叫在夜晚有趨光性。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3) 及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Milionia pryeriDruce, 1888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橙帶藍尺蛾 Milionia pryeri 翅底色藍黑色前翅中央及後翅邊緣有橙黃色帶翅平展時兩者形成連續的帶紋此為中文名"橙帶"之由來此外在頭、胸部、前翅基部以及各腹節節間處有局部帶藍綠色金屬光澤之鱗粉。雄蛾色澤較為鮮豔藍色鱗粉較發達雌蛾帶狀紋則偏淡黃色。幼蟲以大葉羅漢松及其他羅漢松科的植物葉片為食成蟲棲息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在5月及9月集體羽化幼蟲常造成大發生而危害羅漢松林。另外在印度、馬來半島一直到日本也有其他亞種分佈。
Hippotion rosetta Swinhoe, 18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紅斜線天蛾 Hippotion rosetta 翅及身體褐色複眼上方白色條紋延伸至胸部兩側前翅背面中央有數條縱走的線條後翅背面桃紅色並帶有墨綠色邊框後方凸角(肛角)有黃褐色鱗毛。幼蟲食草的紀錄有 茜草科的羊角藤、檄樹及蛇根草屬的植物以及紫茉莉科的植物。成蟲發生期在4~11月夜晚在馬櫻丹叢訪花出現在宜蘭市、北橫公路高義、南投日月潭、廬山溫泉、東埔溫泉等地在台灣以外的大陸華南、日本琉球、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爪哇南部、菲律賓群島至蘇魯門群島間的各島嶼都有分佈。
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Linnaeus,1758)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黃長喙天蛾 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中小型天蛾台灣產本屬中僅本種後翅背面全為黃色也是其中文名稱的依據。本種為Macroglossum屬的模式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非亦可見其蹤影。遷移能力強在歐洲的春夏之際會自溫暖的南歐往北歐擴散。
Semia watanabei (Matsumura), 190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渡邊幽蟬 Semia watanabei 是台灣特有種之中體型的蟬成蟲之頭 、胸為亮綠色偶有藍色及黑色斑紋。翅顏色為透明。蟲體之腹部顏色為暗紅褐色與淡綠色相間雌蟬的腹部短於頭胸部而雄蟬的腹部第8節覆蓋白粉。成蟲含翅總長度:雄蟲約為 52毫米;雌蟲約為53毫米。本種蟬出現於 5-9 月。主要棲息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雄蟲會有一起鳴叫的現象。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3) 和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枯葉尺蛾 Gandaritis sinicaria postalba 翅黃褐色前翅背面多為褐色翅基部及邊緣翅尖有較大黃色斑翅腹面以黃褐色為主翅中央有迴旋鏢形黑斑靠近基部也有兩個黑斑後翅背面邊緣為褐色及黃色漸層其餘部分為米白色雌雄差異不大。幼蟲寄主不詳同屬幼蟲食草紀錄為獼猴桃成蟲出現於5~7月棲息於低、中海拔山區。在大陸有另一亞種分佈。
Tanna taipinensis (Matsumura), 190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坪暮蟬 Tanna taipinensis 為台灣特有種之中體型的蟬。成蟲前翅端室有8個後翅端翅有6個。此成蟲腹部的背面覆有銀色毛且第8腹節仍覆有銀色鱗毛無白色短毛或白粉;雌蟲腹部邊緣略帶褐色。而在前胸緣片外緣下方有黑色斑點。雄蟲通常在黃昏及黎明時鳴叫故稱暮蟬在陰天、下小雨及幽暗的森林內也會鳴叫會一起鳴叫夜晚時易趨光。成蟲出現於 5-8 月之間。本種蟬廣泛棲息於低中海拔山區。分布在台灣的新竹北埔、埔里、日月潭、嘉義大坑山等地。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4) 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