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37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群音類選.清腔類.卷一.桂枝香.坐壇遣將曲》:「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裡棹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著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朱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強調「格物致知」,即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他把傳統的綱常加以理論化和通俗化,認為「三綱五常」應是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並且認為這是永存而不滅的。這套學說對專制主義和帝皇權力的強化有很大的作用,後來成了統治者的正統理論,影響深遠而巨大。他的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學術界常以「程朱學派」稱之。 評價陳榮捷肯定朱熹的成就:一、新儒家哲學之完成。二、道統觀念之完成。三、以四書代五經。
綱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五常,仁、義、禮、智、信。綱常指三綱五常。《元史.卷一五八.許衡傳》:「嘗語人曰:『綱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儒林外史》第五回:「我們念書的人,全在綱常上做功夫。」
董仲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從而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事蹟 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將中國帝王置於世界與宇宙的中心,是天上與地下間的樞紐。對下,帝王秉承天命,代天而治;對上,帝王為人世的代表, 承擔對上下四方祭祀的責任,遠古時領導者為大祭司政教合一的特色仍然存在。此說對帝王的吸引力是只要人民安居樂業,四時風調雨順,其政權便相當鞏固了。對儒者而言天人感應說最美妙之處是將人事時地皆聯繫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一個政權如何得到天命?其帝王必能上...
譚嗣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思想的則是批判封建倫常禮教。他認為封建統治階層利用「名教」來箝制人民的思想,其中為禍最烈的就是「三綱五德」,那個是統治者用來奴役人民的工具。因此他對「忠君」、「死節」、「孝道」、「貞節」等封建道德給予尖銳的批判。他之所以這樣深切厭惡封建的倫理道德,主要固然由於他渴望能達成其對「仁-通」境界的追求,和極端憤慨當日清廷異族統治,所造成國亡無日的危機,可是與他個人少年時代曾受庶母虐待,及婚姻不美滿的不幸遭遇,頗有關聯。第三個則是頌揚西方國家的社會安全生活方式。他極力反對封建社會中「主靜」和「崇儉」的生活傳統,鼓吹推行西方國...
林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並不完全排斥白話文學,他也曾經寫過白話詩,只是反對盡廢古文。他極力維護封建禮教,指責青年人「欲廢黜三綱,夷君臣,平父子,廣其自由之途轍」,但卻又將與封建禮教不相容的《迦茵小傳》整部譯出。林紓的古文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馬、班、韓之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為「取義于經,取材于史,多讀儒先之書,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但卻又看到了桐城派的種種弊病,反對墨守成規,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他認為學桐城不如學左、庄、班、馬,韓、柳、歐、曾。並且以為在學...
上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1)對戒臘高者的尊稱。《毗尼母經》卷六:「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也稱為「長老」。(2)寺院三綱之一。為全寺之長。《大宋僧史略.卷中》:「道宣敕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維那之上。」
七青八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的成色。泛指錢財。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量著窮秀才人情則是紙半張,又沒甚七青八黃,儘著你說短論長,一任待掂斤播兩。」《群音類選.清腔類.卷一.桂枝香.坐壇遣將曲》:「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
維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寺院中的職稱,為三綱之一。負責掌管僧眾內外事務,並在早晚課時擔任起腔唱誦、敲引磬領眾的事宜。《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維那,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堂僧掛搭、辨度牒真偽,眾有爭競遺失,為辨析合會。」
世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1)稱父親的朋友而年齡比父親小者。漢.班固《白虎通.卷七.三綱六紀》:「父之昆弟不俱,謂之世叔。」《儒林外史》第四回:「弟意也要去候敝世叔,何不相約同行?」(2)稱太老師的兒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