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1.96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埔里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埔里三線蝶 Neptis taiwana 翅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褐色,兩面均有由前後翅所連接成的三線帶紋,本種前翅前方的帶紋不斷成兩部份,是本種特徵,雌雄差異不大。幼蟲食草為樟科的樟樹 、黃肉樹、長葉木薑子、假長葉楠、豬腳楠以及台灣雅楠等,雌蝶將卵產在葉尖處,初齡幼蟲會將葉尖咬成碎片並棲息於內,終齡則將中肋兩側啃蝕殆盡並在葉尖倒吊化蛹。成蟲發生期主要在5月,數量較為稀少,出現在森林邊或路旁,喜歡訪花、吸食腐果及動物糞便,也常在溼地吸水,為台灣特有種。
拉拉山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拉山三線蝶 Athyma fortuna kodahirai (Sonan, 1938) Athyma fortuna kodahirai (Sonan, 1938) 拉拉山三線蝶,又稱幻紫帶蛺蝶、幸福帶蛺蝶。 特有亞種,中型蝶種,雄蝶前翅長約33mm,雌蝶約36mm。 成蟲主要發生在五月到九月,棲息分布於海拔500~1500公尺左右的山區。 幼蟲取食忍冬科之呂宋莢蒾(Viburnum luzonicum)。雄蝶飛行迅速,常於地面上兩公尺左右飛翔,喜愛在濕地上吸水,雌蝶則較沒雄蝶活躍。
白圈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圈三線蝶 Athyma asura baelia (Fruhstorfer, 1908) Athyma asura baelia (Fruhstorfer, 1908) 白圈三線蝶,又稱白圈帶三線蝶、珠履帶蛺蝶。 中型蝶種,雄蝶前翅長約31mm,雌蝶約36mm,此蝶特徵在於後翅亞外緣白色斑列之中心處有黑色小圓斑,可與他種三線蝶類作為區別。雌蝶體型比雄蝶大且體色較淡。 成蟲出現於3-7月,棲息分布於海拔300-2700公尺的地區,數量不多。幼蟲主要取食冬青科(Aquifoliaceae)之紅朱水木(Ilex micrococca)。成蟲飛行快速,雄蝶會在溪地上吸水,而雌蝶喜愛腐爛果實。雄蝶具領...
姬黃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姬黃三線蝶 Symbrenthia hypselis scatinia的前後翅背面共有三條黃線,但腹面卻是黑黃相間的豹紋,後翅腹面近外緣處有五個眼紋,雌蝶顏色較淡,斑紋較寬圓。寄主植物為蕁麻科的冷清草、水麻、水雞油、及苧麻等。雌蝶選擇濕涼且日照稀疏的地方產卵,尤其是山壁或溪邊林間的寄主植物。幼蟲棲息在葉背,清晨、傍晚及天候陰暗時才出來取食。成蟲常出現在較陰涼的山路旁休息,雄蝶具有領域性,會驅逐侵入的蝶類。主要出現在3~9月,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另外在中國大陸華南地區、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山區、婆羅洲、蘇門達臘、以及爪哇等地也有亞種分佈。
台灣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三線蝶 Neptis nata lutatia 翅背面暗褐色,停憩時前後翅的斑紋會連成3條平行線,近似種有3種,但本種後翅中間的帶紋最細,且翅腹面底色最深。幼蟲食草為榆科的山黃麻、台灣朴樹、豆科的葛藤及台灣葛藤等。雌蝶在天色昏暗時將卵產在寄主葉表,幼蟲孵化後棲息於葉中肋或側脈,幼蟲受驚嚇會縮頭挺起胸部,讓胸部背面的棘突朝前,化蛹在葉背或莖。成蟲主要發生在5月,出現在郊區荒地、森林邊或溪水旁,訪花、吸食樹液腐果或吸水,雄蝶領域性不強,台灣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山區可見,另外在中國、中南半島、緬甸、喜瑪拉雅山區、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也有亞種分佈。
星點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星點三線蝶 Neptis pryeri jucundita Fruhstorfer, 1908 Neptis pryeri jucundita Fruhstorfer, 1908 星點三線蝶,又稱星三線蝶、黑星環蛺蝶、鏈環蛺蝶。 中型蝶種。後翅腹面基部散布黑色斑點,藉此特徵可與其他種區別。 成蟲主要發生期為4月至11月,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 幼蟲主要取食薔薇科之台灣笑靨花(Spiraca prumifolia)及玉山繡線菊(S. morrisonicola)。成蟲飛行迅速,常見於寄主植物附近之森林邊緣及山徑溼地活動,喜愛吸食花蜜、動物排遺及溼地上的水分。
素木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素木三線蝶 Neptis sankara shirakiana Matsumura, 1929 Neptis sankara shirakiana Matsumura, 1929 素木三線蝶,又稱眉紋環蛺蝶、斷環蛺蝶。 中型蝶種,翅上有白色條狀斑紋,在翅端、前翅中室及外側有白色斑紋。翅背面為黑褐色,翅腹則為暗褐色。雌雄蝶外型近似,但雌蝶翅形及白斑較雄蝶寬大,雄蝶在後翅背面前緣有白褐色性徵,可用此特徵區別雌雄。 成蟲主要發生期在夏季,可見於棲地中的向楊林緣及溪邊濕地上,喜愛吸食花蜜及水分。分布在中低海拔山區,數量不多。台灣以外的分布有中國西部至喜馬拉雅山地區、中南半島及東南亞等地。
朝倉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倉三線蝶 Neptis hesione podarces Nire, 1920 Neptis hesione podarces Nire, 1920 朝倉三線蝶,又稱花蓮三線蝶、齒紋環蛺蝶、蓮花環蛺蝶。 中小型蝶種,雄蝶前翅長約28mm,雌蝶體型略大於雄蝶。 成蟲主要發生於5月至9月,分布於台灣中北部低至中海拔山區,族群數量不多。 幼生期資料尚須觀察紀錄。成蟲飛行迅速,會出現在山區森林邊緣向陽處,喜愛吸食腐果、花蜜及濕地上之水分。
泰雅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泰雅三線蝶 Neptis soma tayalina Murayama & Shimonoya, 1968 Neptis soma tayalina Murayama & Shimonoya, 1968 泰雅三線蝶,又稱斷線環蛺蝶、娑環蛺蝶。 特有亞種。中型蝶種。前翅長約20~32mm。本種與外型近似之環蛺蝶的區別如下:1.翅紋白斑常帶有黃綠色調;2.後翅腹面外緣線長於M3脈處中斷;3.後翅內側的寬白帶由前緣向後緣漸漸變細。 多世代物種,每年至少三至四個世代,冬季以幼蟲休眠,成蟲發生期由3月至10月,分布於台灣台北盆地以南海拔200至2600公尺左右之山區。 幼蟲雜食性,會取食榆科Ulmace...
雄紅三線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雄紅三線蝶 Abrota gang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Abrota gang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雄紅三線蝶,又稱瑙蛺蝶、婀蛺蝶、大吉嶺橙蛺蝶。 特有亞種。中型蝶類,前翅長約31~44mm。雌雄成蟲翅紋及色彩明顯不同。雄性翅背面呈澄黃色,並有類三線蝶的黑斑。雌性翅背面呈黑褐色,並有類三線蝶的白斑。 本種為一年一世代,冬季以非休眠性幼蟲越冬,成蟲出現於5~10月,分布於台北盆地以南海拔400至1500公尺山區,如桃園巴陵、南投惠蓀。除了台灣,在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阿薩密、緬甸、越南、廣西、廣東、海南、四川、陜西、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