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0.64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懂得、不明曉。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二首之一:「遊子久不歸,不識阡與陌。」三國魏.嵇康〈養生論〉:「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
2.不認識。《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孔融不識其人,不敢開門。」《老殘遊記》第一九回:「卻叫許明不須同往,都到村相遇,作為不識的樣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為、由於。唐.杜甫〈客至〉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窺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也作「廬山面目」。
廬山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不易窺知真相的事物。參見「廬山真面目」條。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附編.舊序.奚序》:「痛遺文缺殘,訪得於義興之故家,塗抹刪改,非復廬山面目。」
廬山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廬山真面目」。見「廬山真面目」條。01.《後漢演義》第八一回:「當下攬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經去垢,露出廬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臉,妖艷絕倫。」02.清.楊倫《杜詩鏡銓.自序》:「今之杜詩,汨於謬解,多有詩義本明,因解而晦,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雲霧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見廬山真面。」 
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來的面貌、形態。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今日郎君與妹子成親過了,妾所以才把真面目與郎相見。」
廬山之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廬山真面目」。見「廬山真面目」條。01.清.杲清曜〈青本刻聊齋志異例言〉:「茲刻悉仍原稿,庶幾獨得廬山之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