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5.24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風雨同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暴風雨中同船共渡。語本《孫子.九地》:「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後比喻共同經歷患難。如:「在此危難之際,希望大家能夠風雨同舟,共創美好的未來。」
陷之死地而後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形容置身於無退路的境地,勢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也作「置之死地而後生」。
一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同一趨向。《孫子.九地》:「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文選.鍾會.檄蜀文》:「蓄力待時,併兵一向。」
吳越同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越兩國互為敵國,但有危難時則互相救助。見《孫子.九地》。後比喻在患難時化仇為友,共度難關。
黃鐘大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鐘,我國古樂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大呂,六種陰律的第四律。黃鐘大呂形容音樂或文辭正大、莊嚴而高妙。宋.陸九淵《語錄下》:「先生之文如黃鐘大呂,發達九地。真啟洙泗鄒魯之祕,其可不傳耶?」
同舟而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乘一條船,合力渡河。語出《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後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共圖解救。《後漢書.卷四三.朱暉傳》:「共輿而馳,同舟而濟,輿傾舟覆,患實共之。」也作「同舟共濟」、「同船濟水」。
同船濟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舟共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牠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牠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牠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
九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天之極高處。《孫子.形》:「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作「九霄」、「九重」。
戰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行陣征戰的各種活動。《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史記.卷五二.齊悼惠王世家》:「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習兵革之事,願舉國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將也,習戰事。」
左右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得力的助手。《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明史.卷一四五.朱能傳》:「能於諸將中年最少,善戰,張玉善謀,帝倚為左右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