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01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戮力同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心合力,團結一致。《國語.齊語》:「與諸侯飾牲為載,以約誓于上下庶神,與諸侯戮力同心。」《清史稿.卷二一八.諸王傳.睿忠親王多爾袞傳》:「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讎,彰我朝廷之德。」也作「同心力」、「同心戮力」、「戮力齊心」、「戮力一心」。
千方百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四.辨說.鶻嘆》:「不以無恥為恥,專以患失為事,千思百計,阿匼取容,雖辱在前而不顧。」 參考詞語︰百計千謀注音︰ㄅㄞˇ ㄐ|ˋ ㄑ|ㄢ ㄇㄡˊ漢語拼音︰bǎi jì qiān móu釋義︰猶「千方百計」。見「千方百計」條。 01.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據著他全忠盡孝真良將,怎肯做背義忘恩那死囚,乾費了百計千謀。」 參考詞語︰百謀千計注音︰ㄅㄞˇ ㄇㄡˊ ㄑ|ㄢ ㄐ|ˋ漢語拼音︰bǎi móu qiān jì釋義︰猶「千方百計」。見「千方百計」條。 01.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這其間詳細,索用心機,要搜尋百謀千計。」 參考詞語︰百計千心注...
惴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懼戰慄。《晉書.卷三六.衛瓘傳》:「或凌邃惴慄,若據槁臨危。」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自余為人,居是州,恆惴慄。」
改過自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而民不犯。何則?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注解〕 (1) 妾: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謙稱。 (2) 屬:音ㄓㄨˇ,連接。 ◎2《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列傳》鼂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孝景...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吾不知其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所謂「忍情」,即是「忍心之情」,亦是「殘忍之情」!鶯鶯之癡情若此,張生竟將之比擬為蛟、為螭,又比作妲己、褒姒,且以「尤物」來貶低鶯鶯,將自己的負心薄悻合理化,搬出自古以來紅顏禍水的大道理,而在座聽見的人竟也深有所感!最後張生娶了名門淑女,鶯鶯也另嫁他人。之後他前往拜訪鶯鶯遭拒時,卻不顧鶯鶯的丈夫在旁,而「怨念之誠,動於顏色」,將得不到就日夜思念的心態表露無疑,而忘了自己已經是有婦之夫。...
逆行倒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1>曰:「為我謝申包胥2>曰:『吾日莫3>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 〔注解〕 (1) 伍子胥:?∼西元前664,名員,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因楚王聽信讒言,殺其父兄,故逃亡吳國,佐吳伐楚以報父仇,並輔吳稱霸。吳王夫差滅越國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伍員極力阻止,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他。伍員死前預...
滅此朝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指急欲破敵。《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明史.卷一六九.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逆施倒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1>曰:「為我謝申包胥2>曰:『吾日莫3>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 〔注解〕 (1) 伍子胥:?∼西元前664,名員,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因楚王聽信讒言,殺其父兄,故逃亡吳國,佐吳伐楚以報父仇,並輔吳稱霸。吳王夫差滅越國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伍員極力阻止,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他。伍員死前預...
死有餘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罪大惡極,雖死也難以抵罪。《漢書.卷七一.平當傳》:「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餘罪。」《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臣待罪外鎮,不能宣國威靈,到車駕蒙塵,生靈塗炭,死有餘罪。」也作「死有餘」、「死有餘辜」。
粟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穀粟與布帛。《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三國演義》第一一回:「融常使人遺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來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