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67.5302 ms
共 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凡夫俗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對於在宗教上有特別成就者,泛指一般世俗之人。明.葉憲祖《鸞鎞記》第七折:「我本玉府仙姝,豈偶凡夫俗子,不如出家入道,倒得討個清幽也。」《封神演義》第四三回:「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強鬥勇,皆非仙體。」
|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同人會面難。偶隨香署客,來訪竹林歡。 暮館花微落,春城雨暫寒。甕間聊共酌,莫使宦情闌。 送宮人入道 舍寵求仙畏色衰,辭天素面立天墀。金丹擬駐千年貌, 寶鏡休勻八字眉。公主與收珠翠後,君王看戴角冠時。 從來宮女皆相妒,說著瑤台總淚垂。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作杜審言詩)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照綠蘋。忽聞歌苦調,歸思欲沾巾。 九日 一為吳郡守,不覺菊花開。始有故園思,且喜眾賓來。
|
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淡泊名利,超出塵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宋.蘇軾〈書黃魯直李氏傳後〉:「無所厭離,何從出世?無所欣慕,何從入道?」
|
止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個主要方法。止指一種平靜、清楚而不會受到攪亂的心靈狀態;能給心更大的洞識力,是修觀所不可或缺的。觀指對存在的一切物質或精神現象,以無常、苦、空和無我等來觀察事物的本性真實差別。止使心從雜染和內在的障礙中解脫;觀使修行者入聖流並解脫成佛。《六門教授習定論》:「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眾觀;或有眾觀而非寂處;或時俱有,應知即是止觀雙運。」
|
擺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法撇開牽絆的事物,不受其拘束。唐.韓偓〈送人棄官入道〉詩:「忸怩非壯志,擺脫是良圖。」《宣和畫譜.卷一八.易元吉》:「初以工花鳥專門,及見趙昌畫,乃曰:『世未乏人,要擺脫舊習,超軼古人之所未到,則可以謂名家。』」
|
削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剃去頭髮出家。唐.楊巨源〈觀妓人入道〉詩二首之二:「春來削髮芙蓉寺,蟬鬢臨風墮綠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娘子雖然年芳貌美,爭耐命蹇時乖,何不舍離愛慾,披緇削髮,就此出家?」
|
法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道教指眾生入道的門徑。如:「天尊慈悲,大開法門。」
|
駱賓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著作《詠鵝》、《在獄詠蟬》、《於易水送人》、《代李敬業討武氏檄》,唐中宗即位,下詔書搜求駱賓王的詩文,只收集到了幾百篇,僅僅是其全部詩文的一小部份,經過整理後以《駱賓王文集》之名而傳世,後來清代又稍有增補,重刻為《駱丞集》。那首駱賓王幫宋之問所作的《靈隱寺》詩,因為只有兩句(或...
|
道德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性的形成。這種道德性也就是一種道德氣質,包括道德認知能力與行為習性。有鑑於此,許多教育學家相繼投入道德教育問題的研究,希望建立有效的教育理論,以改善道德教育的實際。因此,在德國逐漸形成一門研究道德教育問題的學問,稱為道德教育學(Moralische Pädagogik)。道德教育學又稱為價值教育學(Wertpädagogik),主要在探討道德教育的基本觀念、目標設定、道德認知的發展、道德教育的課程教學和實施等問題,提供教師作為參考,以協助青年成為一個獨立、成熟和自律的人。德國教育學家康德曾在其《教育學演講錄》中倡議將...
|
賀知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和朝廷百官為他賦詩餞行。為了表示惜別,玄宗並親自寫了一首(送賀知章歸四明)詩送給賀知章: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 意思是說:拋棄榮華去當道士,辭官告老回鄉隱居﹔我難道不惋惜失去賢明的大臣,實在是不忍拂逆他高尚的心志!他在人間得到了修仙的秘術要領,如今要到世外去安享清福﹔這次在東門外的餞行,文武百官們沒有一個不充滿著離別的惆悵。 賀知章在年輕時離開家鄉到長安考進士,辭官回鄉時已是滿頭白髮的八十多歲老翁,家鄉的親朋好友大多已經不在世...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