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相矛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部,後為秦所滅。 (2) 鬻:音ㄩˋ,賣。 (3) 楯:音ㄕㄨㄣˇ,通「盾」。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 (4) 陷:指刺入。 (5) 弗能應:無法回答。 (6) 兩譽:堯、舜兩人同時都得到最高的讚美。 ◎2《韓非子.難勢》客曰:「人有鬻矛與楯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軍人穿的護身衣物。以皮革或金屬片製成。如:「盔甲」、「鎧甲」、「披甲」。《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逃跑。如:「逃走」、「敗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棄甲曳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被公子翬奮勇當先,只一陣,殺得宋兵棄甲曳兵,逃命不迭。」
兵不血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刃尚未沾上敵人的鮮血,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語出《荀子.議兵》。後亦用「兵不血刃」比喻輕易得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交合、相觸。如:「交頭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擊鼓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設虡設業,鞉鼓填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通「盾」。《宋書.卷五一.長沙王道憐傳》:「有質幹,善於用短楯。」
兜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古時戰士戴的頭盔。形如鍪,用以防禦兵刃。《三國演義》第七回:「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鬥死。』」
流汗浹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汗很多,溼透了背脊。形容工作辛勞或極度驚恐、羞愧。《新五代史.卷五四.雜傳.司空頲傳》:「正言素不能文辭,又為兵刃所迫,流汗浹背,不能下筆。」《東周列國志》第八五回:「那廷椽里豪,嚇得面如土色,流汗浹背。」也作「汗流浹背」、「汗流洽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