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9.19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吞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侵略兼併。《新唐書.卷二二五.逆臣傳下.秦宗權傳》:「巢死,宗權張甚,嘯通逋殘,有吞噬四海意。」
一條鞭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行政效率大為提高。 經濟制度他認為當前財政困窘,人民貧苦,主要由於權豪兼併,朝廷浪費所造成,亦須整頓。於是提出「量入為出,加意撙節」的原則,裁減冗官冗費,盡量壓縮政府開支,節制皇室費用,也收到一定成效。 結論張居正的改革,吏治較前清明,國家收入明顯好轉,明朝出現中興的景象。然而,張居正不顧權勢世家的反對與阻撓,堅決推行,得罪大批官僚地主。他病死後,反對者強力反撲,神宗下詔抄他的家,其子不甘羞辱自殺,改革措施隨之霸除。此後君主沉溺於腐朽生活,官僚尸位素餐,明朝又陷入更為深重的危機之中。 關鍵字...
紅海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承受獲利縮減的後果。二.策略中心:以競爭為中心─其代表公司為像鴻海等大型企業,透過不斷的上下游整合兼併來降低成本擴大自己版圖。三.策略內容: 1.在現有市場空間競爭2.打敗競爭者3.利用現有需求4.採取價值與成本抵換5.整個公司的活動系統,配合對差異化或低成本選擇的策略四.其他:以紅海策略為主的公司通常是該業界的龍頭。 藍海策略一.定義:脫離血腥競爭的紅色海洋,創造沒有人與其競爭的市場空間,把競爭變成無關緊要二.策略中心:以創新為中心─其代表公司為像現在最熱門的Skype這類的新興企業或像Apple這類市場已經飽和必...
聲名狼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聲名狼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聲名狼藉」原作「惡聲狼籍」。比喻名聲非常惡劣。在《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跡。他們都是秦國的功臣,為秦始皇兼併六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受到秦始皇的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命令蒙毅自殺。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諡法:「傷人蔽賢曰『繆』」。後通作「穆」。);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由於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戰國策目錄序》)的觀點。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
破竹之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濟水西岸,齊泯王亡走莒城。樂毅趁勢攻入齊國首都臨淄,總計攻下七十餘城。 (10) 并:通「併」,兼併。 (11) 齊: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於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12) 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見「迎刃而解」。 (13) 指授:指點傳授。 (14) 徑造:直接進攻。徑,通「逕」,直接。造,至。 (15) 秣陵:地約當今南京市附近,三國吳孫權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為建業。西晉統一後,則又恢復以秣陵為名。 (16) 束手:無計可施,無法抵抗。 (17) 謝:賠罪、認錯。
併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吞噬、兼併
軒轅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軒轅氏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併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神農氏」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神農氏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鬥英勇無畏,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
非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墨家的學說思想之一。春秋末年,各國相互攻伐兼併,墨子於是主張兼愛天下,放棄戰爭,以為攻伐為不義且不利之事,故稱為「非攻」。
均田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東漢末年戰亂頻仍,人民流離,戶口銳減,土地逐漸集中於少數大地主和權勢之家。北魏孝文帝為了制止地主強豪的兼併而實行「均田制」。即男夫十五歲以上受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老免及身沒則還田,又給桑田男夫一人二十畝,身終不還。其後北齊、隋、唐均沿用此制而稍有變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