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洗滌淨。唐.白居易〈雙石〉詩:「擔舁來郡內,洗去泥垢。」《水滸傳》第六二回:「小二哥替他淘米做飯,洗碗盞。」
2.洗除冤屈、恥辱。《老殘遊記》第一九回:「沒到十天,撫臺又派了個白大人來。──真是青天大人!一個時辰就把我家的冤枉全洗淨了。」《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我們六個人,現在團聚在一起,總要學些學問,做兩樁驚人的事業,才能洗那回的羞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牙的用具。可除去齒間的汙垢。元.郭鈺〈郭恆惠牙得雪字〉詩:「南州牙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放下牙,趕忙披上夾尼袍子,走出櫃臺招呼。」也稱為「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擬聲詞。形容沙沙作響的聲音。元.鄭光祖《㑳梅香》第二折:「璫璫的水滴銅壺玉漏敲,的風颭芭蕉鳳尾搖。」也作「」。
平版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在1798年,奧國作家塞納菲爾德(Alois Senefelder, 1771-1834)發明石版印術(Lithography),利用水與脂肪相互反撥的原理,在平面上印,因而成為平版印術(Planography)的蒿矢,並以此原理製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的木製石版印機。
  平版印,是在印版之印紋部分(印面)粘著油墨,無印紋部分(非印面)使附著水分,而印面與非印面均一律平坦同高,因水與脂肪性油墨互相排斥反撥,已著油墨之印面經加壓接觸,將油墨移轉於紙張或他種承印物件上之過程。
  一般平版印,是以承印廣告、招貼、月曆、書籍、報紙、地圖,因其複製方法較凸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用照相及分色技巧,把文字、圖畫等原稿製成印版,加上油墨壓印,並可連續印出的技術。依版式分為凸版、平版、凹版及網版等四種印方式。也稱為「印」。
全彩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彩色原稿經由分色、過網、製版,以黃、洋紅、青、黑四色套印而成之彩色複製品。
剔抽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著急時眼睛迅速轉動,或仔細打量別人的樣子。元.鄭廷玉《後庭花》第四折:「休驚諕著他,你看這小廝到這開封府裡,諕的他眼腦剔抽禿的。」也作「剔抽禿揣」。
媒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媒體泛指以印物為呈現方式約各種平面媒體種類,是教學上非常重要的一種媒體形式,包括教科書、講義等眾多形式的印品。
  一般而言,就媒體的使用目的或內容之性質而言,印媒體可分為輔助性學習媒體,如:學習指引單、作業指引、圖解說明;訓練媒體,如:教科書、講義、學習指南、教師手冊等;以及消息性資料,如小冊子、簡訊、年度報告等。此外,有些非放映性視覺媒體,如圖片、圖畫、掛圖、海報、圖表等,也是以印方式製作的,就廣義而言,也可歸類為印媒體之列。
  印媒體在教學使用上多是以個別使用為原則,前述的非放映性視覺媒體,如圖片、圖畫、海報等,則可利用各種展示板,如絨布板、鉤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來除垢或塗抹的器具,多以毛、塑膠絲或金屬絲製成。《儒林外史》第一九回:「他每日在店裡,手裡拿著一個頭巾。」
2.舊小說中用以指浪子或傻瓜。元.鄭廷玉《冤家債主》第二折:「為甚閻王不勾我,世間子少我錢。」《水滸傳》第二四回:「這個子踅得緊,你看我著些甜糖,抹在這廝鼻上,只叫他舐不著。」
套版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套版印術又稱為套印或套色印術。普通雕版印印出的圖文皆是一種顏色,比較單調。為能在一張紙上印出數種不同的色彩,於是發明了套版印方法。套印有一版及多版印法。前者是指在同一雕版上的不同部位,塗上不同顏色的油墨或水墨,一次或是分次上色印成;多版印法則是在幾塊大小一樣的版面之不同部位塗上不同顏色,然後疊印在同一張紙上。例如要在一張紙上同時呈現紅、黑兩色的文字,就刻成兩塊大小相同的版,在需要用色的部分,一版只塗紅色,另一版則只塗黑色,再將這兩塊版先後印在同一張紙上,就成為彩色的印本,此即「朱墨本」,除此之外,尚有雙色以上的「三色本」、「四色本」、及「五色本」等。這種彩印多用在刊印正文及各家批註...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6)。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Books。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吳哲夫(1984)。書的歷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1995)。造紙及印。臺北市:臺灣商務。昌彼得著(1993)。中國圖書史略。臺北市:文史哲。陳力(1996)。中國圖書史。臺北市:文津。錢存訓著(2004)。中國紙和印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嚴文郁著(1992)。中國書籍簡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