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月暈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投射效果〈Projection Effect〉係指考核者在做考核時,將自己的特質歸於他人身上。(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指個人對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到他人所屬社會團體的影響。這些特點,包括性別、種族、地位、身分、宗教團體、肢體障礙等等。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身分高的人較文質彬彬,身分低的人較粗野;參加某宗教團體的員工是善良的、是勤奮的;男性的工作能力較女...
錯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對偶或排比的修辭技巧的好處是整齊劃一、富麗堂皇,但也容易流於重複、刻板。補救的好辦法,就是運用「錯綜」來加以調劑。錯綜是故意使上下文詞語各異、句子不齊,文法語氣不同,產生活潑多變化的美麗詞面。(註一)目錄1 抽換詞面2 交蹉語次3 伸縮文身4 參考資料5 關鍵字 抽換詞面所謂抽換詞面,是指在同一個句子或上下的句子中,將重複出現的詞語抽出,改換成別異的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的修辭技巧。(註二)如:1.李斯<諫逐客書>:「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井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
照本宣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照著本子念經文。比喻刻板的照著現成的文章或稿子宣讀,不知靈活運用。如:「你只要照本宣科跟著唸就好了。」
內隱的人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卻不需任何直接證據來證明。而特質印象的構成依賴下列三個因素:核心特質的觀念、觀察特質的程序、原型和刻板印象的影響。註1 參考書目註1: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五版),頁213。註2:Kelly, G. A.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 New York: Norton.註3:Heider, F. A.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
性別基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目錄1 前言2 性別基模的內涵2.1 (一) 團體內/團體外基模2.2 (二)自我性別基模3 基模的功能3.1 調適行為3.2 組織與注意訊息3.3 形成推論與詮釋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前言性別基模理論認為,性別刻板化是正常的認知過程,是基膜運作的產物(Martin&Halverson,1981)。 性別基模的內涵有兩個基模與性別訊息的獲得、性別行為的維持有關,分別為團體內/團體外與自我性別基模。 (一) 團體內/團體外基模該基模用來將物體、行為、特質與角...
生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刻板、枯燥、平板、死板、呆板
學生次級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虛偽的生活。是對機械化的生活不滿:工業社會代表著:冷漠、機械、枯燥、單調,青少年往往不滿現實社會的刻板冷漠,在行動上表現出:活潑、明快、調皮的特性,喜歡追求創新、標新立異。是對功利商業主義的抗議:商業功利主義,唯利是圖,缺乏靈性、銅臭味重;而青少年往往對此不滿,所以崇尚無代價、無報酬的慈善活動,倡導社會關懷,愛群體生活,從中追求非功利的友誼,找尋心靈自然的交流。是自我表現的趨向:青少年學生,希望掙脫成人的束縛,反傳統、反權威的作為,使得個人在同儕團體中獲得敬重。而且,青少年喜歡追求創新、發揮自我,追求自立自主,喜愛直接...
呆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刻板而不知變通。如:「想要有創意,頭腦就要靈光一點,不要太呆板了。」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種差異的存在,並思考其他的社會差異,如種族、年齡等在性別上的表現。性別角色的形成並非與生俱來,性別刻板印象與表現是社會化的結果。而所謂的「性別平等」不是指爭奪「權利」與「義務」的平等,而是要爭取「立足點」的平等,減少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以促使兩性的和諧相處。資料來源: 國民教育社群網目錄1 基本理念2 課程目標3 分段能力指標3.1 1.性別的自我瞭解3.2 2.性別的人我關係3.3 3.性別的自我突破4 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5 參考資料6 女權主...
人權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權相關作品等。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生長、發展」主題軸可以討論「身體的自主權與隱私權」以及破除兩性刻板印象,避免偏見與歧視;在「人與食物」主題軸,可以讓學生體會多元文化的風貌;在「安全生活」、「群體健康」主題軸,可以討論健康權、環境權的重要性;最後,「健康心理」主題軸可與「人權的價值與實踐」結合彼此共通理解。 數學學習領域建議教學設計者多將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應用在數學的「統計與機率」或是「數與量」等主題,以協助學習者能將數學能力作為分析社會現象與國際問題的基礎工具,並強化與人權議題「連結」的主題。 社會學習領域由於課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