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72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半路修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半路出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半路」是指一直從事某種事情,中途突然改變初衷,所以叫半路;「出家」是指剃度為僧尼。「半路出家」則是指原本並無此意,中途才改變心意出家,比起原本即出家者,道行自然較淺。所以「半路出家」不僅有中途轉業改行的意思,也有比較不太專業的意思。例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就用了此語。《京本通俗小說》一般認為是南宋時代說話人的話本,而其中的〈錯斬崔寧〉可說是宋代話本中著名的公案小說。馮夢龍將其收入《醒世恆言》中,並更改題目,名為〈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故事是一椿冤案,警惕為官者不可率意審案,隨便用刑,導致錯殺無辜。南宋高宗時,有位官人劉貴,祖上原本家境不錯,...
王安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短篇小說集以及散文集—隱居的時代、憂傷的年代、化妝間、兒女英雄傳、叔叔的故事、我讀我看、流逝、獨語、剃度。 評論台灣出身的旅美文學評論家王德威 (David Der-wei Wang) 於其小論文《海派文學,又見傳人——王安憶的小說》中,謂王安憶是繼張愛玲後,又一海派文學傳人,高度評價王安憶在現代中文文壇的地位。
李叔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80~1942)原名文濤,字惜霜,號叔同,浙江平湖人。話劇活動家、藝術教育家。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常選取日本和西洋曲調填詞,少數由自己作曲,代表作有〈送別〉、〈西湖〉、〈春游〉、〈早秋〉等。民國七年(西元1918)於杭州跑虎寺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此後專研戒律,成為一代高僧。著有《弘一大師律學遺著》、《李叔同歌曲集》等。
豁然省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下子開通領悟了某種道理。《五燈會元.卷一.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馬鳴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也作「豁然大悟」。
法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十九歲從三論宗僧炅法師剃度,後從大明法師等鑽研三論和華嚴、般若、法華、大集等經論,因未能在修行上突破,遂入山習定二十年。唐武德七年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上表陳理。貞觀十年,入牛頭山參究佛法,數年間,同住的法侶有百餘人。貞觀二十一年後先後講說《法華經》、《大品》、《大集經》等。顯廣二年圓寂。牛頭宗法系的成立,是中唐以後的事。自劉禹錫的〈融大師新塔記〉、〈李華故徑山大師碑銘〉、〈故左溪大師碑〉有法融得道信印可的傳說。雖然法融思想和禪法啟南宗頓悟說的先河,但法融和道信的禪法實大不相同。
智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朝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鍾,字澫益,自號八不道人。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早年反佛老,後讀蓮池書改信佛教。二十四歲剃度出家,學唯識、禪、律、華嚴、天台各宗教義。尤重天台。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與憨山德清、紫柏真可、雲棲袾宏並稱明末四大高僧。著有《閱藏知津》四十四卷、《靈峰宗論》十卷等。
替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代稱替代初生的皇太子及諸王出家為僧的幼童為「替僧」。《稱謂錄.卷三一.僧.替僧》引張爾岐《蒿菴閒話》云:「明朝凡皇太子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為僧,名曰替僧。」
五花度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多種官府簽署花押的度牒。為舊時僧道出家的書面憑證。《水滸傳》第四回:「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裡,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
門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門下的僧人。《警世通言.卷七.陳可常端陽仙化》:「將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可常,為佛門中法號,就作郡王府內門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