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牽、拉住。同「扣」。《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答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感應。漢.蔡邕〈伯夷叔齊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禱請名山,求獲答應。」
不念舊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計較對方以往的過失。《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采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相傳殷商遺民伯夷、叔齊於武王克殷之後,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臨終作〈采薇歌〉以申其志。見《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後借指隱居山林。三國魏.嵇康〈幽憤詩〉:「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將人浪品題,惹得他長歌憶采薇。」也作「採薇」。
以暴制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由來】殷朝時代,有一個小國叫做孤竹國,是殷湯時所封的。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齊。依據傳統,接替君位的應該是伯夷,但孤竹君卻偏愛叔齊,想傳君位給叔齊。後來孤竹君死了,叔齊想把君位讓給伯夷,但伯夷不授,逃走了,叔齊
天道無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意公正,無所偏袒。《史記.卷六一.伯夷傳》:「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唐.陳子昂〈梓州射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嗟爾百代,子子孫孫,驕奢自咎,天道無親,思我松柏,恭儉是遵。」也作「天道無私」。
附驥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依靠他人而得名。《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因到大邦,必要請一位大名下的先生,以附驥尾。」也作「附驥」。
不食周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吃周朝的食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漢書.卷五八.傅燮傳》:「且殷紂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稱其賢。」
道同志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堯號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6) 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 (7) 操違:操守、德行不同。 (8) 精麤:精細或粗糙。麤,音ㄘㄨ,通「粗」。〔參考資料〕 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據《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引)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
逸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行超俗,遁世隱居的人。《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金.劉著〈月夜泛舟〉詩:「舉杯更欲邀明月,暫向堯封作逸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