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琵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彈撥樂器。又稱枇杷。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之最基本的彈撥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秦代人民根據圓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中原。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稱為曲項琵琶,今日常見有南管琵琶和國樂常使用的琵琶。琴桿與琴面上皆為四相四弦。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也稱為「鼙婆」。
大提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弓弦樂器。為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樂器之一。為英語Violoncello的義譯,簡稱為Cello。琴身主要部分為木製的共鳴箱及琴頸所構成,張四根弦。演奏時置於兩膝間,左手按弦,右手拉弓。音色壯麗,但較為低沉,為合奏中之重要低音樂器,亦可獨奏。
交響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種名。指18世紀中葉後由奧國音樂家海頓所奠立,貝多芬逐漸擴充發展的多樂章器樂合奏曲。古典時期的交響曲通常分爲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遵循比較嚴格的音樂形式,第一樂章多半是快板、奏鳴曲式,中間樂章會涵蓋一個慢板樂章、一個小步舞曲或詼諧曲樂章,終樂章大部分為奏鳴曲式或輪旋曲式。浪漫時期之後的交響曲則擴大編制或增加樂章,以及加入更多新的元素,形式也較為自由。
演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公開的儀式中獨奏或合奏音樂。如:「他演奏得實在是出神入化,聽眾都深深陶醉了。」
奏鳴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器樂曲的一種類型。早期有單樂章,十八世紀發展成複合曲式,通常為三到四樂章。為英語sonata的意譯。古典時期以後的奏鳴曲,第一個樂章多為奏鳴曲式,中間樂章為歌謠體的慢板、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終樂章通常為輪旋曲。由鋼琴獨奏或搭配一件管、弦樂器合奏,例如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
伯壎仲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伯壎仲篪指哥哥吹壎,弟弟吹篪,合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語本《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後比喻兄弟相親相愛。
壎箎相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壎、箎皆為古代的樂器,二者合奏時聲調和諧。壎箎相和語本《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箎」句下唐.孔穎達.正義:「其恩亦當如伯仲之為兄弟,其情志亦當如壎箎之相應和。」比喻兄弟友善和睦。
重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是兩種樂器以上的合奏,且各樂器各自分任一聲部,以互相協調,互為主從的,稱為「重奏」。按演出時樂器的件數不同,分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而按樂器不同的組合,有小提琴奏鳴曲、弦樂三重奏、鋼琴三重奏等。
廣陵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樂曲名。漢、魏時期相和楚調的但曲之一。既用於合奏,也用於獨奏。其中的「慢商調」為此曲所獨有。
豎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彈撥樂器。形狀大致呈三角框形弓狀,早期豎琴只有按自然音階排列方式的少數弦。其後,弦數增加,亦設共鳴箱,外形線條變得華麗優美。三角形框內有四十七根弦,底部有兩個踏瓣,用來調音。為英語Harp的意譯。音色優雅清亮,可獨奏,亦可合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