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瑜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yoga的音譯:(1)謂修行。指控制和運用我們的一切事物和心念,發展直觀的能力,達到解脫或成佛的理想。《瑜伽論記.卷一之上》:「此中意說三乘所有境、行、果法並名瑜伽。」(2)狹義的僅指某種修行方法。如修定或修行止觀,或修八正道。《瑜伽論記.卷一之上》:「修三摩地名『瑜伽』」。(3)指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而內有,事皆唯識。」
無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創立者之一。生於印度三、四世紀間(西元2903~360?)。曾在那爛陀寺住過十二年,後卒於王舍城。無著綜合印度三世紀前的大乘教法,成立唯識無境的理論及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其教法深刻的影響印度、中國、西藏的佛教思想和修行。
圓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宗派將經典教法批判分類,而以本派所宗的經典教法為最圓滿究竟的教法,謂之圓教。但各派思想不同,所認為的圓教也各異,如天台宗以法華經和大般涅槃經為圓教,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圓教,道宣以唯識思想為圓教。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護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人名。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大師。約生於六世紀中葉。曾任印度那爛陀寺的住持。其唯識學說繼承陳那大師的傳統,但在認識論上則主張有見分、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佛教史上稱為「四分家」。著有《廣百論釋》、《成唯識寶生論》等傳世。
裝模做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裝模作樣」之典源,提供參考。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道流1>,真佛無形,真法無相。爾2>秖3>麼幻化上頭作模作樣,設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4>,並不是真佛。是外道5>見解。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迥無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諸佛現前,為一念心喜;三塗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注解〕 (1) 道流:道士之輩。 (2) 爾:你。 (3) 秖:通「祇」,只是。 (4) 野狐精魅:狐精妖魅。指那些裝模作樣、假裝得道之人。 (5) 外道:不正的派別。
自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謂事物的本體、本質。《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2)謂事物的存在狀態。《成唯識論》卷八:「初能遍計自性云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賴耶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
意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為法境六根之一。產生意識作用的基礎。佛教部派或主張是某種看不到的物質,或主張是前一剎那的意識。唯識宗則稱末那識,一種比意識更微細的意識為意根。《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三:「第六意根,於能了別一切境識有增上用。」
法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的法號,精通因明,是陳那以來最偉大的因明大師。生於南印度睹梨摩羅耶國。早年學習外道,後學佛法,至那爛陀寺護法出家學唯識,從自在軍習因明。將陳那以來的因明形式做了重大的改變。其主要著作有《釋量論》、《量決釋論》、《因滴論》、《正理滴論》、《大乘集菩薩學論》。
瑜伽行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派以彌勒、無著、世親之學為宗。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轉化變現。只有心識是真實存在,現象是幻有。立八識,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輪迴的主體。此派經真諦、玄奘傳入中國。也稱為「唯識宗」。
難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梵語Nanda的音譯:(1)釋迦牟尼佛的異母弟。從釋尊出家,但猶難忘其妻,常回妻處。後來以釋尊方便教化,斷離愛欲,證阿羅漢果。在佛弟子中被稱為「調和第一」。(2)唯識十大論師之一。以主張種子是由現行的薰習而產生之學說而聞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