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12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圓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代高僧的法號。(西元613~696)本新羅人。十五歲遊學長安,從法常、僧辯學習經論。玄奘回國後,前往就學,精研唯識。他對唯識的見解常將真諦和玄奘之說並列,不加可否。所以被視為玄奘門下的異端。著有《解深密經疏》四十卷、《仁王經疏》六卷等多種。尤其解《深密經疏》於九世紀初由法成譯成藏文,對西藏佛教有重大的影響。弟子有道證、太賢等。
慈恩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曲江北。唐高宗為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故稱為「慈恩寺」。寺內建有翻經院,玄奘曾在此翻譯經、論。其後玄奘門人窺基繼續在慈恩寺弘揚唯識學,開創宗派。全寺規模宏大,有茂林修竹,境極清幽。
智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朝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鍾,字澫益,自號八不道人。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早年反佛老,後讀蓮池書改信佛教。二十四歲剃度出家,學唯識、禪、律、華嚴、天台各宗教義。尤重天台。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與憨山德清、紫柏真可、雲棲袾宏並稱明末四大高僧。著有《閱藏知津》四十四卷、《靈峰宗論》十卷等。
智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徐,濮陽(今屬河南)人。中國佛教唯識宗三祖,他繼承窺基、慧沼的學說,並將唯識宗旨傳與新羅僧人智鳳、智鸞、智雄及日本學僧玄昉等人。使唯識宗流傳海外。
慧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650~714)俗姓劉,淄州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先後師事玄奘、窺基,精通法相唯識之學。在唯識宗的弘揚,他除了充實窺基的學說,並批判圓測、道證等諸家異說,使窺基一系的唯識,取得正統的地位,世稱為「淄州大師」。與窺基、智周並稱「唯識三祖」。
空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唯識宗以外的大乘佛教宗派。這些宗派都主張萬法皆空,不若唯識宗主張一切唯識
歐陽竟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71~1944)江西宜黃人。名漸,以字行。從楊文會學佛,精研唯識,在南京創立支那內學院講授唯識。致力復興玄奘系的唯識學,對中國近代研究唯識的風氣有很大的影響。弟子有王恩洋、呂澂等。有竟無內外學二十六種行世。
瑜伽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派以彌勒、無著、世親為祖。主張外境是虛幻,只有心識是真實的存在。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轉化變現。《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曉因明論,則思擬陳那;味瑜伽宗實罄懷無著。」也稱為「唯識宗」。
三時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中觀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見解,判釋佛陀教法分為三階段。中觀派的三時教是:初說小乘教,第二時說大乘唯識道理,第三時說心境俱空。瑜伽行派的三時教是:初時教說四阿含,第二時教說諸法皆空,第三時說唯識教。《原人論》:「故天竺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教。」
三自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所認為的一切存在的三種狀態:因執著而產生的幻相,即遍計所執自性;由條件構成的現象,即依他起性;絕對的真實,即圓成實性。《成唯識論》卷八:「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