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0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代儒宗-熊十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湯用彤等人交遊。後逐漸離開佛教唯識學,形成自己的一套觀點。抗戰時期,繼續著述講學。抗戰末期出版的《新唯識論》語體文本和《讀經示要》是他的思想成熟、體系完成的標誌。1949年後,繼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著有《原儒》、《體用論》、《明心篇》等。1968年5月23日在上海辭世,死因是受到紅衛兵日夜不停迫害,癲狂而亡;終年84歲。 哲學觀點: 體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質不二、天人不二。人與天地萬物同具仁心本體,內蘊著極大的力量,可以創造、生化。又主張人不被人創造出來的物質世界和人文建制所異化、所遮蔽,以致忘卻人之所以為人的根蒂...
八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並起外,並能對心境起認識作用。末那識是構成執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一切現象的主體。《成唯識論》卷二:「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
三自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所認為的一切存在的三種狀態:因執著而產生的幻相,即遍計所執自性;由條件構成的現象,即依他起性;絕對的真實,即圓成實性。《成唯識論》卷八:「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
熊十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85~1968)原名升恆,字子貞,湖北黃岡人,當代中國哲學家。曾任北京、武昌、中央、浙江等大學教授。精通儒、佛二家思想,著有《新唯識論》、《原儒》、《十力語要》、《讀經示要》等。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