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諱莫如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種作法引起慶父不服,於是派人將子般殺害,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閔公為國君。兩年後,又將閔公殺害,並再意圖謀害繼位的僖公。僖公也是莊公的兒子,慶父打算斷絕莊公的後代,便可名正言順繼承王位。不料僖公已先被季友帶出國,慶父眼見計畫落空,不得不逃出魯國,前往齊地的莒國避難。季友後來將僖公帶回魯國繼承王位,另一方面要求莒國交出慶父。慶父在押解回國的途中,要求僖公原諒未果後,自縊而亡。慶父為奪王位兩弒嗣君,致使魯國動盪不安,後因而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語,比喻首惡不除,則禍亂不能平息。孔子將這段歷史寫入《春秋》中,但對於慶父出奔,只寫了一句:「公子慶父如齊。」「如」是去之意,也就是對這段歷史,孔子只說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謀。《周禮.春官.家宗人》:「以猷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
上下其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例]老闆對他非常信任,沒想到他會在公司內上下其手,圖謀私利。
處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處心積...
得寸進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末期,秦、韓、趙、魏、齊、楚、燕七雄爭霸,其中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其他六國,以統一天下。昭王三十六年,準備以穰侯領軍,越過韓、魏兩國而伐齊。但當時秦國的策士范雎以為此法不可行,便阻止秦國的進攻,並向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他說:「現在齊國勢力算是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軍隊必須要經過韓、魏兩國,這就已經不符兵法了,而且如果出兵過少,難以取勝;出兵過多,又有傷國力。即使打勝了,齊國的土地必須越過韓、魏兩國才能到達,距離如此遙遠,根本也很難守住,所以不如採『遠交近攻』的策略,慢慢向外拓展,如此所得的一寸一尺土地,都將穩穩當當地為大王您所擁有,就能逐漸統...
通權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先主上言漢帝曰:「……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凶極逆,主后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歎,夕惕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1>,受國厚恩,荷任2>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3>高位以重罪謗。群寮4>見逼,...
包藏禍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懷藏詭計,圖謀害人。《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唐.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氏檄:「猶復包藏禍心,竊窺神器。」也作「苞藏禍心」。
心直口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直口快 」之「直」是「直率」,整個詞語即指性情直率,所以說起話來無所隱暪,誠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見於文天祥〈紀事詩序〉中,為蒙古大將伯顏對文天祥的讚美。文天祥為南宋人。恭帝德祐年間,蒙古大軍來侵,兵臨城下,朝廷見大勢已去,向元軍獻土投降。文天祥圖謀恢復,但兵敗被俘,囚禁於元都燕京長達四年,終因拒降被殺。他生前寫了不少抒發胸臆的詩作,其中一首〈紀事詩〉,在詩序中陳述了在敵營與南宋降將呂文煥會面的情況。呂文煥原為南宋鎮守襄陽的統帥,守城六年,彈盡援絕而開城降元,成了南宋叛將。襄陽失守,間接導致了南宋滅亡,所以文天祥一見呂文煥、呂師孟叔姪,便指稱他們為「亂賊」,並斥責道:「在彈盡援絕時,理應以死報...
兩敗俱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日方遂抓住這句話柄,向「無主番界」出兵。 貳、經過日本以清廷認為台灣番界以東為「化外」的理由,圖謀出兵的舉動,在日本引起不小爭議,雖有官員表示反對,但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的堅持下,日軍不顧一切向台灣出兵。1874年5月,日軍在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登陸,清廷毫無所悉,經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Thomas Wade)告知總裡衙門,才獲得訊息。日軍在恆春整軍後,一面攻擊車城、枋山、獅子的原住民部落,一面前往滿州原住民部落招撫,清廷原擬以海難糾紛來解決,在了解日軍對台有佔領之意後,急忙任命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於6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