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蕭規曹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什麼,曹參就再勸他們喝酒,直到喝醉離去,始終無人能開口勸諫,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漢孝惠帝心裡埋怨曹丞相不理政事,就責問他。曹參向孝惠皇帝表示,他認為國家的所有律法,在高祖和蕭何平定天下時,已經有明確規定了。因此,只要上下都各自謹守自己的職責,一切都依循原有的法度,不要隨意更動即可。所以曹參擔任丞相時期,全都遵照之前的制度去實施。  曹參任漢朝丞國,大概有三年時間。死後,被謚為懿侯。他的兒子曹窋繼任他的候位。百姓們歌頌蕭何和曹參說:「蕭何制定律法,明確一致;曹參繼任蕭何為相,遵守法度而不改動。清淨無為的施政做法,使...
怨聲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路上到處充滿了埋怨的聲音。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語本《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
不在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理所當然或告一段落,用不著多費脣舌談論。《水滸傳》第六一回:「自埋怨李逵,不在話下,過了一夜,次日天明起來,安排些飯食吃了。」《紅樓夢》第三回:「雨村辭了賈政,擇日到任去了,不在話下。」
環堵蕭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2.語譯家中除了四面圍繞的土牆,別無他物。形容居室簡陋,十分貧窮。 3.故事內容無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家徒四壁 相反詞一室琳琅 5.例句即使他住在環堵蕭然的屋子裡,他不曾有過埋怨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拒絕別人的技巧,能表白自己的意願,有主見,有自信心,合情合理,不遷就他人無理的要求與干擾,以免造成埋怨、後悔、自責、膽怯的後果。一般人常礙於情面,不知如何拒絕別人,常常開不了口。例如:心不甘情不願地難以回絕朋友的借錢;或室友的錄音機吵到自己的專心讀書準備考試,卻又不好意思吭聲,只有滿肚子的悶氣。自我肯定訓練的過程是:真實的敘述、誠懇的表達、合理的聲明、明智的果決,坦誠地表明自己的主張。自我肯定訓練可以說是改變個人性格的重要措施,它所運用的原理仍屬行為改變的過程,但是含有相當多的認知成份。自我教導訓練自我教導訓練是當事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責備、埋怨。如:「責怪」、「怪罪」。《荀子.正論》:「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甚矣哉?」《儒林外史》第三回:「論這事,只該怪我們金老爺。」
情投意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投意合」典源作「意同情合」。馮衍,字敬通,東漢辭賦家,京兆杜陵人,生卒年不詳。少時有奇才,博通群書。王莽時馮衍辭不肯仕。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但光武帝埋怨馮衍遲不歸降,所以未加重用。後來外戚陰興、陰就因敬重馮衍的長才,馮衍即與之交往,並被聘請為司隸從事。馮衍寫了一篇〈與陰就書〉,說自己與陰就「意同情合」,並感謝陰就提拔之恩。因光武帝剷除外戚勢力,馮衍也因此獲罪,免官歸里,閉門自保,潦倒而死。後來「情投意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感情和心意相契合。
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懷恨、埋怨、訴苦
暴跳如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暴躁如雷注音︰ㄅㄠˋ ㄗㄠˋ ㄖㄨˊ ㄌㄟˊ漢語拼音︰bào zào rú léi釋義︰猶「暴跳如雷」。見「暴跳如雷」條。 01.《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劉媽媽因玉郎走了,又不捨得女兒,難為一肚子氣,正沒發脫,見老公倒前倒後,數說埋怨,急得暴躁如雷。」 02.《儒林外史.第六回》:「兩隻船上船家都慌了,一齊道:『……若是送到縣裡,他那裡耽得住?如今只是求嚴老爺開恩,高抬貴手,恕過他罷。』嚴貢生越發惱得暴躁如雷。」 參考詞語︰爆燥如雷注音︰ㄅㄠˋ ㄗㄠˋ ㄖㄨˊ ㄌㄟˊ漢語拼音︰bào zào rú léi釋義︰猶「暴跳如雷」。見「暴跳如雷」條。 01.《西遊記....
反求諸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備好之後才發射。如果沒有打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勝於自己的人,應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孟子.離婁上》則是提到:「我喜愛人們,但人們卻不親近我,就表示自己還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要自我反省,盡己所能,再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這二處所說的雖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卻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念,在為人處事上,要時時「反求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或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