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9.30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門不夜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夜晚不必關門防盜。比喻社會安寧,盜賊絕跡。參見「夜不閉戶」條。《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傳.倭傳》:「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
開布誠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誠布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門不夜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夜晚不必關門防盜賊。比喻社會安寧,盜賊絕跡。參見「夜不閉戶」條。《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傳.子產傳》:「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