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21.23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積體電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許多電子元件如電晶體、電阻以及二極體的體積縮小而濃縮製造在一晶片(chip)上的電路。積體電路的晶片多用矽作材料,有黑色的塑膠包裝及數十隻成排外露的接腳。西元一九五九年首先由美國德州儀器公司製成,初期只能在晶片上容納數個電子元件,而因製造技術進步,逐漸推出可容納更多電子元件的中型(MSI)、大型(LSI)、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及超級積體電路(ULSI),一個超大型積體電路的功能甚至相當於一部大型電腦。它具有輕巧、耗電小、可靠性高及速度快的優點,它的應用普及在各個層面,應用於日常生活用品或高科技產物。也稱為「集積電路」。
次微米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微米計畫指開發小於一微米的半導體製作技術的計畫。民國七十九年,為建立完整之半導體產業,引導產業進入次微米時代。經濟部委託工研院電子所籌建次微米實驗室。正式展開為期五年(西元一九九○至一九九五年)的次微米研發工作如下:(1)建立一座八吋晶圓,Class 0.1(0.3微米)的世界一流水準的實驗室,以提供開發次微米製程技術。(2)在一九九五年以前使中華民國具備:a.0.7/0.5微米整合製程技術。b.0.35微米製程模組技術。(3)建立超潔淨技術及八吋晶圓量產型技術。(4)建立中華民國極大型積體電路(ULSI)研究發展能力,並對世界IC研究發展的領域有所貢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