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8.50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得志、得到賞識。《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序》:「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漢.王充《論衡.逢遇》:「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權變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善變的人,即根據環境的不同而及時變換自己的領導方式。權變理論告訴管理者應不斷地調整自己,使自己不失時機地適應外界的變化,或把自己放到一個適應自己的環境中。 *(一) 緣起:權變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經驗主義學派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是西方組織管理學中以具體情況及具體對策的應變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 *(二) 什麼是權變理論權變理論認為,每個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條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動中不存在適用於任何情景的原則和方法,即:在管理實踐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至此以後,尚有《漢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著仿效該體,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採用的主流寫作方式。趙翼《廿二史劄記》-{雲}-:「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落。通「零」。《漢書.卷一○○.敘傳上》:「得氣者蕃滋,失時者苓落。」唐.顏師古.注:「苓與零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失時。如:「蹉跎」。《文選.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八》:「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時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時間、時候。《宋書.卷四一.后妃列傳.孝懿蕭皇后》:「每旦入朝太后,未嘗失時刻。」《三國演義》第七一回:「既將軍先去,某當相助,可約定時刻。」
申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公務員犯輕微過失時所受的處分。[例]他因為業務過失被處以申誡。
歲不我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間不等待我們。比喻錯失時機,後悔莫及。《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書.卷五一.束晳傳》:「且歲不我與,時若奔駟,有來無反,難得易失。」也作「時不我與」。
時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適當的時刻或機緣。如:「錯失時機」、「掌握時機」。《魏書.卷二五.列傳.長孫道生》:「世祖世,所在著績,每建大議,多合時機。」唐.魏徵〈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應時機以鼓之,總群策以決之。」
外在動機的定義個體參加某一休閒活動是受到外來力量(金錢、名利、地位、獎盃等)的影響,當這些外在報酬消失時,個人參與該休閒活動的行為,便會消弱或停止 內在動機的定義個體在沒有接受外在任何報酬情況下,持續參與在一個活動中,而個體投入在活動中的樂趣與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動因。內在動機也可以說是個體在執行一項活動中,活動本身以及參與過程中的愉悅與滿足感(Deci,1975;Deci & Ryan,1985)。 內在動機的區別第一是自我決定感(felling of self-determination)第二是個體的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