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3.03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騎虎難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峻:?∼西元328,字子高,晉長廣掖人。永嘉之亂後,擁有軍隊萬餘。成帝時為歷陽內史,有謀反之心,庾亮召為大司馬,想要奪去他的兵權。蘇峻不願意,便舉兵作亂,攻陷京師。後為溫嶠、陶侃等討平。 (2) 溫嶠:西元288∼329,字太真,晉祁人。博學有識,初為劉琨參軍,永嘉之亂後,元帝南遷 ,尚未即位,溫嶠奉劉琨之命前去勸元帝登基稱帝。其母阻止他,溫嶠便扯斷衣袖,毅然而去。明帝時,平定王敦、蘇峻之亂,拜驃騎將軍,封始安郡公,諡忠武。嶠,音ㄐ|ㄠˋ。 (3) 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晉潯陽人。晉代名臣,初為廣州刺史,每日搬運磚塊以鍛鍊體力。明帝時拜征西大將軍,都督荊襄軍事,平定蘇峻之亂...
憑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依賴。《晉書.卷七三.庾亮傳.史臣曰》:「外戚之家,連輝椒掖,舅氏之族,同氣蘭閨,靡不憑藉寵私,階緣險謁。」也作「憑借」。
罪不容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判處死刑還抵償不了所犯罪行。比喻罪大惡極。《文選.庾亮.讓中書令表》:「事有不允,罪不容誅。」《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王某上負天子,下負百姓,罪不容誅,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唐子方諸公乎?」
坦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情坦白真率,不虛偽造作。《晉書.卷七三.庾亮傳》:「亮徐曰:『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便據胡床與浩等談絰騢坐。其坦率行己,多此類也。」《北史.卷八三.文苑傳.李廣傳》:「廣雅有鑒識,度量弘遠,坦率無私,為士流所愛。」
蘭亭集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世說新語》裡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晉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 門生回去後對 郗鑒匯報說: 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坦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
隨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追隨在尊長的旁邊,聽候使喚。《魏書.卷九三.恩倖傳.侯剛傳》:「朕屬當監國,弗獲隨侍,而左右服事,唯藉忠勤。」《文選.庾亮.讓中書令表》:「隨侍先臣,遠庇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重要的地位。《書經.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晉.庾亮〈讓中書監表〉:「而使內處心膂,外總兵權,以此求治,未之聞也。」
不敢越雷池一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雷池,古雷水由湖北黃梅縣流至安徽望江縣東南,積聚成池。「不敢越雷池一步」指不要越過雷池,當謹守原有防地。語本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後指做事不敢逾越一定的範圍,或指對手不敢隨意侵犯。清.徐珂《清稗類鈔.文學類.吳山尊選八家四六文鈔》:「山尊為吳穀人弟子,恪守師說,不敢越雷池一步。」清.洪棄生〈詩話〉:「雖兩次復新竹,不克成功;然敵人亦憚之,不敢越雷池一步,何義聲之壯也!」也作「不能越雷池一步」、「難越雷池」。
咄咄怪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1>被廢,在信安,終日□2>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3>,竊視,唯作「咄咄4>怪事」四字而已。 〔注解〕 (1) 殷中軍:殷浩(西元?∼356),字深源,晉陳郡長平人。識度清遠,好老易,負有盛名。初為庾亮記室參軍,後起為建武將軍。朝廷欲平關河,以浩為中軍將軍,以平定中原為己任。征姚襄兵敗,廢為庶人。 (2) □:同「恆」,一直。 (3) 尋義逐之:推求緣由。 (4) 咄咄:音ㄉㄨㄛˋ ㄉㄨㄛˋ。感嘆聲、驚怪聲。〔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七七.殷浩列傳》
屋下架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屋下架屋」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據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闡作的〈揚都賦〉完成後呈給庾亮看,庾亮抱著同是同宗族人的心態大力推薦,說〈揚都賦〉足以和〈二京賦〉、〈三都賦〉並列比美。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紙價因此大漲。謝安對此批評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指庾闡的〈揚都賦〉只是重複模仿別人的作品,沒有創新,了無新意。後來「屋下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寫就的各家言論,往往事物或事情的道理重複,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