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低頭、低下。與「仰」相對。《易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於人。」
俯仰無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於人。」無論對人、對天都問心無愧。《鏡花緣》第七一回:「對得天地君親,就可俯仰無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抑制、壓制。《禮記.曲禮上》:「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荀子.儒效》:「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以相恥,君子不若惠施、鄧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擦拭。如:「刮目相看」。《資治通鑑.卷三九.漢紀三十一.淮陽王更始元年》:「更始羞,俛首刮席,不敢視。」
道德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撓,任勞任怨(蔡進雄,2008)。而學校教職人員所作所為應符合倫理道德規範,如此「仰不愧於天,俯不於人」,才能成為學生的楷模。(引自許素紅,2011)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道德領導英文關鍵字:moral leadership 參考資料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494-496。教甄策略研究中心。梁淑娟(2008)。’’’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許素紅(2011)。’’’國小級任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仰不愧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抬頭不會愧對上天。比喻問心無愧。《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唐.韓愈〈與孟尚書書〉:「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背道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05)。〔參考資料〕 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據《柳宗元集.卷二一》引)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
君子三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認為值得高興的三件事情為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於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見《孟子.盡心上》。
不慚大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言不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大言」是指誇大不實的言論。「大言不慚」指說大話而不覺羞愧。《論語》裡記載,子曰:「其言之不,則為之也難。」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說大話不覺得慚愧,做起來就會變得很困難。南宋的朱熹在為這段文字作注時寫到:講大話而不知羞愧的人,心裡必定沒有決心要完成它,因此根本不會考量自己能不能做到,要他實踐諾言不是很困難嗎?後來「大言不慚」就被用來形容人說大話而不覺羞愧。
唯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順從而無所違逆。元.胡長孺〈耕漁樂贈金華相士〉詩:「長官怒罵沸於爚,口雖唯諾心自。」也作「唯唯諾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