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5.71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師心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齊物論》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1>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隨其成心2>而師3>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4>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注解〕 (1) 芒:通「茫」,不了解、一無所知。 (2) 成心:成見,即對人事存有主觀之見。 (3) 師:效法、採用。 (4) 越:意...
巧奪天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巧奪天工」。見「巧奪天工」條。 01.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下》:「粗者以供屏牖妝嵌,而晶瑩成形,巧絕天工者,蓋充滿內府矣。」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是通過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產生的。就是在形聲字大量出現之後,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組成形聲字,如清末以來為了翻譯西洋自然科學,特別是化學上的某些專門名詞,而造「鋅」、「鐳」、鈾』等形字的情況,仍是不多見的。』劉學倫《許說轉注、假借和同源字的關係》(中極學刊.第四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4年12月)也說:「我們如果將運用轉注、假借方法所產生的形聲字,從形聲字中剔除,那麼真正運用形聲造字方法所產生的形聲字,實際上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王寧《漢字構形講座》:「從早期聲字的來源看,它們不但不是表...
形形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形,生成形體。色色,生成顏色。語本《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形容各色各樣,種類很多。清.葉燮《原詩.卷二.內篇下》:「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舉不能越乎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手指持續捏揉軟物體而成形。[例]捏麵人、捏餃子、捏泥人兒
失之交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1>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注解〕 (1) 求馬於唐肆:到空的市集買馬。比喻所求的方法途徑不對,必無所獲。唐肆,空的市集。見「求馬唐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成就會蠕動的幼蟲;幼蟲主要都吃小植物和小昆蟲,並利用腹部的肛鰓來獲得水面的空氣。等到幼蟲長大後會變成形如逗號的蛹;蛹成熟後會變成成蚊飛走。(註2)2. 這些纖細的蚊類,全身覆滿了花蚊斑的白色、灰色、褐色及黑色鱗片,而熱帶的某些種類體色鮮明,蚊子的翅膀非常窄而長,且邊緣處均有鱗片,並有細長的刺吸式口器。成蚊的壽命通常不超過三星期。(註1) 大蚊與其他各種蚊蠅類昆蟲相比,大蚊體積較大,略顯笨拙,飛行速度很慢而且不穩。大蚊長有翅膀,但有身體纖細,非常嬌弱;且足很長,而且容易折斷,但折斷對牠們來說並沒有甚麼傷害。(註2) 關鍵...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合理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來自完全不同於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例如甲為了聽自我成長課程而購買MP3播放機,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苟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古典搖滾才購買播放機。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第一個小孩很會讀書,第二個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博取注意。 「昇華」是將衝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如以黑暗陰沉之詩描寫人生的女詩人迪更生|愛蜜莉·狄金森,其創作活動本身即為一例。 「退化情感」 指行為回朔到較...
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狀、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聊齋志異.卷一二.公孫夏》:「字訛誤不成形象!此市儈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方以類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以類聚」之典源,提供參考。 《易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1>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注解〕 (1) 方:指萬物之性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