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7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新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頗覽書傳,沉重少言,寬和好士。任齊州刺史時,采齊舊風,軌制合於規矩,帝下詔褒之。 (3) 高祖:拓跋宏(西元467∼499),又名元宏,北魏孝文皇帝,鮮卑族。改革吏治,並遷都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禁胡服、胡語,設學校,致力於漢化。廟號高祖。 (4) 齊:齊州,地約今山東省境內。 (5) 粲然:形容鮮明、清楚。 (6) 刺史:職官名。古代司地方糾察的官,後沿稱地方長官,清時為知州的尊稱。 (7) 變風易俗:改變舊風俗。見「移風易俗」。 (8) 褒美:獎勵、讚美。褒,音ㄅㄠ。 (9) 班:頒布。〔參考資料〕 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記〉(據《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引)洛都四野,山...
鮮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本屬東胡族。分布在西喇木倫河、洮兒河間,因鮮卑山而得名。漢代時被匈奴打敗,分鮮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後,漸移居匈奴故地。晉時為五胡之一,燕國慕容氏、涼國禿髮氏、秦國乞伏氏及魏國拓跋氏,皆鮮卑族。今為通古斯系。
元好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  祖先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隨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是唐代詩人元結後代。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屬山東),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陷秀容城,避兵鄰縣陽曲北山。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院編修、南陽令、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軍包圍汴京,圍城期間任尚書省掾,五月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金朝滅亡後,被元政權長...
吞聲忍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忍氣吞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
後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代名。(西元386~534)北朝諸朝之一。晉時拓跋氏自立為代王,淝水戰後不久,改國號魏,史稱為「後魏」或「北魏」。後分裂為東、西魏。
聲吞氣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忍氣吞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
涯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際。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拓跋儉神道碑〉:「煙霞之涯際莫尋,江海之波瀾不測。」也稱為「涯岸」。
北魏孝文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號。姓拓跋名宏,後改姓元,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死後廟號高祖。也稱為「魏孝文帝」。
求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請求對方與自己結婚。《晉書.卷一一八.姚興載記下》:「魏主拓跋珪送馬千匹,求婚于興,興許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曉得是見景生情,暗藏著求婚之意。」
飲氣吞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忍氣吞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